第三章 我叫韓小信(1 / 2)

小信到杭城火車站下車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自己拎著一個鼓囊囊的大行李包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想起昨天從漕運老家立誌要到大城市好好幹一場的壯誌雄心,現在就像個迷失方向的流浪狗,一直在火車站廣場上徘徊不定,看著從身邊匆匆過往穿流的陌生人,心裏頭一點底都沒有。

“不管怎麼樣先找個落腳的地方再說,好把這個鼓囊囊的大包放下,然後再找工作”。皺著眉頭小信隻能先這樣。

“小夥子到哪裏,要不要打個的”,一輛綠色的的士搖下窗戶探出一個中年熊貓眼搭訕道“我就拉最後一趟去市區回家了,一天沒合眼了,給你算便宜點,不打表”。的士師傅打著哈欠問。

小信磨嘰著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一咬牙“得,先去市區中心再說,市中心找工作也好找,就算今晚找不著落腳的地方,市中心深夜裏都跟白天一樣人來人往不間斷,鋪子也都是24小時不關門的,說不定還能問到一份工作呢”。

“去市中心多少錢”?

“20,平常打表都25的”

“行,拉我去市中心”。小信把撐的圓鼓囊當的大行李包塞在後座,自己坐在副駕駛室,車子一打火“嗚”朝市中心駛去......

老朱戴著一副老花眼鏡,用抹布小心翼翼的擦拭櫃台玻璃罩裏的代取物品,仿佛就像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

老朱這間當鋪位置在市文化中心街的最裏麵,從太爺爺那一代傳承下來的百年老字號了,祖祖輩輩守著傳承下來的老當鋪,字號叫“守心齋”意思是來這裏典當的物品都是典當之人的心念之物,到時候要來取走心係的物品,而這裏要幫助這些典當之人守護好來存放的物品,隨時等待被贖走。可以說是杭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守心齋有一個特點,就是接受典當的物品不是手機,電腦,汽車等現代化的科技產物,而是一些家傳的首飾,織物,書籍,瓷器,木器,古董等年代久遠的有傳奇特色和收藏價值的物器。在杭城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守心齋字號更以誠信馳名,不超過與雇主相簽的日子絕不隨意出售貨品。曾經有一位海外華人來杭城遊玩,逛到守心齋時看中一件古老的煙杆,說是自己小時候看見爺爺用過的,上麵還刻著爺爺的名字,出價20萬要買下來祭奠爺爺,當時街坊們都勸老朱賣掉算了,這個煙杆都放了5年了也沒人贖走,估計也不會要了,賣賣掉20萬是值得,就算到時人來取了大不了賠2萬塊違約金自己還賺18萬呢,那時老朱硬是沒鬆口,用他的話說“我們守心齋在杭城立足了100多年,4代人的經營,就是靠誠信,這個招牌不能在我這一代背負祖宗的罵名“。

小信在市中心下車以後又是一陣迷茫,這麼大的市中心連方向都不知道東南西北,隻能漫無目的的瞎逛,順道注意著街邊門麵上有沒有張貼招工的字樣,最頭疼的是這個大包,塞得圓鼓鼓像個充了氣的球,拎手裏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看來今晚隻能露宿街頭了“,小信突然有種淒涼的感覺,想想昨天的躊躇滿誌有點自嘲,現實就是現實,永遠比想象中要糟糕。

老朱擦拭完了櫃台,抬了下老花眼鏡看看鍾,古老的大擺鍾發出呼哧呼哧的搖擺聲,雖然年代久遠像個已到暮年的老人,可是擺錘還是蒼勁有力,仿佛每擺動一下又重新煥發一次生命力一樣。當---當---當......大擺鍾發出蒼桑略帶沙啞的錘響,好像是個有個講不完的故事的老人一樣,響了12下。已經深夜12點了。“一天又過去啦”,老朱感歎時間過得真快,抬了下老花眼鏡搬起門板朝大門走去準備打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