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植物的無窮奧妙(二)(1 / 3)

植物怎樣喝水

試著這樣做:

選一個胡蘿卜,並將其洗幹淨,用刀在上端挖一個2—3厘米深的小窟窿。用水把小窟窿洗幹淨,並清除掉窟窿裏的碎塊。在小窟窿中灌入由1份水和2份糖混合成的糖水,在糖水中滴入一點墨水,使它染上紅色或藍色。用穿孔的泡沫塊把小窟窿塞緊,孔裏插入一根透明的吸管。用刀削掉根的下端,使水更容易通過根部露出的組織。把根放到盛水的玻璃杯裏,半小時後,就可以看到液汁沿著吸管緩緩上升。

原來如此:

這個小遊戲完全可以證明,根是吸收水分的。

蘋果流口水了?

試著這樣做:

把蘋果上端的果皮削去,用刀挖成一個倒圓錐形的洞窩,使圓錐狀洞窩的尖端開口,恰好位於蘋果的另一端。按大口朝上小口向下的方向懸放蘋果。注意觀察蘋果底部開口處,半天也不見有水分流出。這時,你若把白砂糖(或食鹽等)均勻灑在洞窩裏麵,馬上就會看到錐麵上神奇地出現了水分。水分漸漸彙聚於底,“塞”滿開口。約20分鍾左右,一顆晶瑩透亮的水珠自然滴落下來。此後,水分便不斷地滲出,流淌,滴下。再拿兩隻大土豆,把其中一隻放在水裏煮幾分鍾。然後把兩隻土豆的頂部和底部都削去一片,在頂部中間各挖一個洞,在每個洞裏放進一些白糖,然後把它們直立在有水的盤子裏。經過幾個小時以後,生土豆的洞裏充滿了水,而熟土豆裏仍然是白糖顆粒。生土豆的細胞是活的,它好像一個孔道,能夠使水分子通過。盤裏的水經過土豆壁滲入洞中。而煮過的土豆細胞已被破壞,所以沒有滲透功能。請你嚐嚐放生土豆盤子裏的水,有甜味嗎?沒有。為什麼?

原來如此:

你知道砂糖為何能“引”水嗎?蘋果洞窩裏麵有少許水分,將糖灑到上麵,砂糖溶化,形成一層高濃度的溶液。因為蘋果細胞液的濃度較低,於是水分就從低濃度的蘋果細胞液裏滲透到外麵的糖液裏,然後彙聚成“水流”。

生土豆裏的糖水沒進到盤子裏,秘密在細胞膜上。土豆的細胞膜好像篩子一樣,隻允許小於篩子孔的顆粒通過,大於篩子孔的顆粒就過不去了。白糖的分子比較大,通不過細胞膜,所以,盤裏的水就不甜。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再給花草樹木施肥時,千萬不要用太濃的肥料水,否則,植物體裏的水就會倒流到土壤裏,使植物打蔫甚至枯死。

蠶蛾的“雷達”

試著這樣做:

找兩隻羽化的雌蠶蛾來,把其中一隻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杯倒扣住。另一隻雌蛾放在離杯子400毫米遠的地方。再找來一隻雄蠶蛾,放在離玻璃杯100毫米左右,離另一隻雌蛾500毫米左右的地方。你會看到,雖然玻璃杯下的雌蛾近在眼前,雄蛾卻“視若無物”,徑直向遠處的雌蛾奔去。再把外麵那隻雌蛾拿開,把腹的中部切開,擠壓腹部將液汁塗在紙上,把紙片放回原處,重複剛才的實驗,這時雄蛾會毫不猶豫地向紙片爬去。如果把雄蛾頭上的羽狀觸須剪掉,放回原處,雄蛾就會暈頭轉向,盲目地亂爬一氣。雄蛾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呢?

原來如此:

雌蛾能分泌出有特殊氣味的性引誘素,雄蛾頭上的觸須就是專門接收氣味信號的“雷達”,靠這種氣味的指示它能找到雌蛾。雌蛾扣在杯中,氣味傳不出去,雄蛾就“看”不見它,反而把帶氣味的紙片誤認為是雌蛾了。

青黴素是從哪裏來的?

試著這樣做:

青黴素是一種很常用的藥,可是你知道青黴素是從什麼物質中提取出來的嗎?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你就有答案了。準備一個玻璃瓶,箔,金屬線,水和1片麵包。將麵包片掛在金屬線上,放進玻璃瓶。然後,在瓶內放一些水,這樣可使麵包受潮,但不能讓水浸及麵包片。瓶子口用箔蓋好,使瓶子裏麵保持潮濕。這樣,黴菌將會在麵包片上長出。將生長出的苔蘚放在顯微鏡或放大鏡下觀察,你會發現它們有著很有趣的形狀。

原來如此:

我們知道,真菌孢子(包括黴菌孢子)存在於空氣之中,它們掉在麵包片上,當條件成熟時,就成長為黴菌。長出一層黴菌,大約需要幾天時間。黴菌有幾種顏色,有一種藍綠色的叫做青黴菌。從這種菌中就可提取青黴素。

硬幣是怎樣掉下去的?

試著這樣做:

把火柴從中間折彎,但是不要折斷。把這根被折成“V”字形的火柴架到一個酒瓶口上,然後在上麵放上一枚硬幣(硬幣應比瓶口小一些,能掉入瓶中)。這時,你可以向參加這個遊戲的小夥伴提問題了:誰能不用手或木棍等物體接觸瓶子、硬幣、火柴,而能讓這枚硬幣掉進瓶中。這個遊戲看起來是很難做的,除非這個人知道玩這個遊戲的秘訣。

其實這個秘訣點破了,是很簡單的。你隻要把手伸進水裏再拿出來,讓手指上的水滴滴在火柴折彎的地方。隻要幾滴小水珠就足夠了,過一會兒,這個被折彎的火柴就會“動”起來,“V”形的口就會越張越大,於是,硬幣就掉進了瓶中。

原來如此: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來,火柴杆一般是用樹木的木質部做的,木質部由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及堅硬的木纖維所組成。滴在火柴彎折處的水,會沿著木纖維之間的導管滲進去,於是木纖維潮濕以後就膨脹。因為火柴彎折處有一部分並沒有折斷,所以,在折斷的地方膨脹的就比較明顯,火柴杆會漸漸伸直,於是,硬幣自然就會掉進瓶中。

是誰讓蘿卜的脾氣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