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第二帝國破繭而出(7)(1 / 3)

麵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挺身而出、嚴加鞭撻者有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亦有之。龔自珍的兒子龔孝拱就是其中之一。此人出身書香門第,早年受教於父母,學得滿腹經綸;父親去世後由杭州移居上海,混跡十裏洋場,通曉英、法文字語言,被洋人聘為秘書,專司搜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情報;法、英聯軍來華後,他賣身投靠,隨軍北上,唆使洋兵掠搶國寶,火燒圓明園。清大臣恒棋奉命趕來阻攔,見一穿洋裝的中國人指手畫腳,肆無忌憚地引導殺人放火,便勒住韁繩請教姓名。這小子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驕傲地答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細問!”(見《城市建築》1990年)。

龔自珍畢生主張改革舊的製度,抵製外國鴉片侵略,不肖兒子卻泯滅了民族自尊心乃至人心,認賊作父,幫助侵略者洗劫圓明園,殺戮平民,累累罪行,罄竹難書,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龔孝拱雖然狐假虎威,不可一世,但千夫所指,到頭來卻無疾而暴死,這就是報應。

10月25日,奕訢又與法國公使葛羅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規定中國向法國賠款800萬兩白銀(6,000萬法郎),宣布清帝與歐洲各國君主平等,開放11個港口,準許基督教徒自由傳教等。

旋即,拿破侖三世準備授予蒙托邦將軍“巴黎公爵”稱號,但爵位過於顯赫,遭到眾大臣反對;於是改授“八裏橋伯爵”,但不少人亦有微詞,因為八裏橋一仗,雙方雖然動了刀槍,但戰鬥並非激烈到名垂史冊的程度,這從法方死3人、英方死2人的輕微損失中可以得到證明。

弱肉強食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先進的經濟、政治、軍事與落後的經濟、政治、軍事之間的較量。

法國工業化始於1815年第一帝國,經複辟王朝、七月王朝到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時期達到鼎盛,其間,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生產力大為提高,為拓展海外市場,便把矛頭指向了中國。而大清帝國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雖有萌芽,卻十分微弱,全國到處是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封建經濟,以這樣的經濟實力如何抵擋得住步人現代化門檻的法蘭西的進攻。

路易·波拿巴於1851年發動政變,攫取政權,翌年稱帝,獨霸大權;數年後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幾度厲行改革,致使專製帝國向自由帝國過渡,在國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政通人和氣氛,對外侵略有了牢固的基礎。而大清帝國這時則由盛至衰,政府趨於腐敗。鹹豐皇帝恪守祖宗法規,不思改革,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聽憑寵妃葉赫那拉氏、恭親王與肅順等八大臣相互攻訐,以致外敵入侵時無所適從,時戰時和,終拿不出貫徹始終、行之有效的對策來,結果逃出京都,病死熱河行宮。

拿破侖三世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夥同英國大敗俄國,在意大利擊潰奧地利,奪得薩瓦與尼斯;在非洲占領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等地;在拉丁美洲屢次攻下墨西哥;在亞洲侵占越南、柬埔寨數國,靠的就是“利刃堅船”。其實,遠征中國的法國士兵,據材料說,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期為5,000人,後期為8,000人,數量不算多,但“就是這麼一支小小的部隊卻打敗了有4億人口、80萬軍隊的大清帝國”,理由之一便是,侵略軍有洋槍洋炮,而清軍手中拿的大多為大刀長矛。兵不在多而在精,撇開其它因素不說,以中世紀的軍隊去與現代化的遠征軍對抗,不一敗塗地那才有悖常理。

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清政府之所以不能取得勝利,原因有三點:

首先,戰爭爆發,出兵作戰的是英、法兩國聯軍,美、俄則或者從旁助戰,或則以調停人身份斡旋,從中漁利。戰爭結束時,是四國一起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這說明用戰爭手段迫使清廷出讓權益是西方列強的共同意願,大清帝國要戰勝聯合起來的帝國主義侵略殊為困難。

其次,清政府在首次外來侵略麵前就出現了大量的投降派,鹹豐就其本心來說,是主張抗擊侵略的,但他不是大有作為的皇帝,當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他說是要禦駕親征,結果卻膽怯逃往熱河,終不能形成有影響的抵抗派,在洋槍洋炮麵前慘遭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