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現在,大唐襪業經曆了起源、發展、調整、擴大等時期,各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
10.2.1大唐襪業產業集群發展曆程
1.起步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期-1987年)
大唐襪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知識青年創業。當時一些上海知青利用在當地學到的織襪技術和特有的銷售渠道,並從國營工廠采購手搖式襪機等淘汰設備,開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織襪工廠。這些工廠最初是社隊集體企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企業脫穎而出,並具有一定的規模。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農村集體經濟迅速解體,社隊企業以承包形式轉到私人手中,繼而紛紛被轉賣。1984年前後,小商品的地下交易日益發展,在大唐、義烏等地形成自發的集市,極大地刺激了襪業發展,家庭織戶自產自銷,自此,襪業走進了大唐的家家戶戶,產業集群的形式也逐步形成。這個階段的前期家庭織戶以手搖襪機為生產的主要方式,後期開始使用電動襪機。生產工藝簡單(主要工序為織襪和染色),產品質量檔次低,勞動和勞動生產率低,所有工序基本可以在家庭內完成,家庭之間的分工少。由於當時全國處於短缺經濟時期,產品銷路好,發展速度快。
2.成長時期(1988-1994年)
1988年,以大唐庵村為中心的兩個村合並為大唐庵鎮,後改名為大唐鎮。大唐鎮聚集眾多的店鋪和商家,形成了供應襪子、原料和機械配件的小型集市。1991年建成大唐輕紡原料市場,同期形成襪業生產街,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針織原料市場。這個時期,一些發展勢頭較好的家庭織戶開始向城鎮集聚,並逐漸湧現出一批較具規模的龍頭企業。1994年一家國有企業率先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意大利織襪設備,次年私人工廠也投資購買昂貴的設備。這標誌著大唐鎮襪業開始從技術上朝世界最高端挺進,加快了產業提升的步伐。兩三年後這種設備迅速普及,使大唐在數年內成為國內擁有電腦織襪機最多的地區,意味著織襪業已從副業轉向主業,從經營轉向投資。
3.發展時期(1995-2000年)
自鄧小平“南行講話”之後,諸暨市大力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積極推進鄉鎮集體企業轉製,促進了家庭工業的繁衍和成長。大唐鎮、草塔鎮非常重視襪業製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先後調整產業發展戰略,促進襪業產業蓬勃發展。1996年政府和企業斥資建成襪子專業市場,1997年建成了聯托市場。自此,襪業市場體係(原料、襪機、成品及聯托運市場)基本建立起來。
襪業市場消費者對品種和質量的要求,對於襪業生產方麵來講無疑會促使其進一步發展。首先是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張,以帶來規模效應;其次是生產鏈的進一步細分和專業化,並且是產業鏈不斷延伸。其時,襪業的原料生產、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設備的售前及售後服務、襪品打樣、織襪、縫頭、印染、定型、印刷包裝以及到最終成品銷售,已構成較為專業和完整的生產體係。多數生產廠家都還屬於家庭作坊式的,從事當中的某一或者幾個生產環節,也有少數家庭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逐步成為當地龍頭公司。在技術上,企業開始采用電動自動化生產模式,大大解放人力和提高生產率。這些企業及家庭工場組成龐大的地方生產網絡,其中由專業購銷商或規模較大的襪廠負責對外銷售產品。到此階段的後期,通過外地外貿公司的關係,襪業群逐漸開展外貿業務。
1999年大唐鎮舉辦第一屆襪業博覽會,確立了“中國襪業之鄉”的地位,襪業群呈現新的發展動態。
4.擴張時期(2001年至今)
2001年,大唐輕紡原料市場、襪子市場、機械市場、聯托運市場合而為一,實現了移地擴建,襪業特色工業園區獲得浙江省政府批準並成功招商,大唐襪業進入新一輪增長期。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大唐襪業迅速朝外向型轉變,大量國際資本和涉外企業進入大唐,使大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襪業博覽會是大唐襪業進行全球化戰略邁出的第一步。每年一屆的襪業博覽會拉近了生產商與市場的關係,獲得了自由貿易的各種優勢。期間,一些規模大的企業申請獲取自營進出口權。1997年以來,在大唐建立加工基地的中外貿易公司達30家以上。出口業務的擴展使得襪業群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對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推動襪業群實現從量的擴展轉向質的提升。此外,企業在開展出口業務、與外商長期直接交易的過程中,不斷了解並接受國際交易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企業管理和經營方式的變革,有利於襪業群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能快速地適應國際準則。
大唐襪業群的外部經濟效益,在降低交易費用的同時,提高了分工專業化程度,促使與之配套的勞務市場、原材料市場以及機械設備和成品銷售市場的集聚,從而形成了各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