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煥軍,男,1964年11月生。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下倪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倪煥軍,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園藝係(今浙江大學農學係),本科畢業後被分配至嵊州市蔬菜水產公司,後由於改革開放進行公司體製改革,被迫下崗。在1995年創建浙江省嵊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開始自行創業。現擁有嵊州市嵊科種業有限公司和嵊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所在地情況

浙江省嵊州市,位於浙江省中部偏東,曹娥江上遊,東鄰奉化、餘姚,南毗新昌、東陽,西連諸暨,北接上虞、紹興。現有人口70餘萬人的嵊州曆史悠久,交通便利,產業集聚且優勢明顯,有領帶、電機、廚房用具、絲織服裝、茶葉等五大支柱產業。適宜的自然條件、農民的辛勤勞動也促成了嵊州“果蔬之鄉”、“中國花木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嵊州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包括農民在內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創業項目

蔬菜科學研究和推廣

創業感言

對種子的研究就像一次次探險旅程,沿途雖然充滿了坎坷,但我仍樂此不疲,因為我知道,這是關係到企業前途和農民切身利益的事。

創業故事

浙江省嵊州市四麵環山,中為盆地,剡溪橫貫其中,地貌構成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個小橋流水人家的魚米之鄉,有一個人依靠嵊州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潛心從事蔬菜種子的科學研究和推廣,全身心地投入就是16年。這個人不僅使自己走出了十幾年前的下崗危機,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想,還帶動了當地農民積極發展農業致富。提到他的創業曆程,大家都非常敬佩。這個人就是倪煥軍——浙江省第一個通過甜玉米審定的民營科研機構——嵊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所長。為了揭開蔬菜科學研究所的神秘麵紗,在朋友的介紹下,筆者有幸於2011年2月16日下午拜訪了他,並在訪談的基礎上,形成了本報告。

下崗創業柳暗花明

問: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有了創辦一個民營科研機構的念頭?

答:從農大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嵊州市蔬菜水產公司,心想終於變成了“城裏人”,待遇各方麵也都還可以,打算就這樣安安穩穩地過下去。後來由於改革開放進行公司體製改革,我所在的公司被解散,一夜之間我便下崗了。說真的,當時的壓力挺大的,身邊其他中專畢業甚至高中都沒畢業的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而我一個大學本科的畢業生卻下崗了,心裏的酸楚別人是體會不到的。於是我在家裏想了幾天,琢磨著能幹些什麼。後來我想,自己是農村裏出來的,又是農科出身,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公司的時候還接過縣裏的項目搞過蔬菜基地,算是有幾年的實踐經驗,不如自行創業,繼續在老本行上下工夫,沒準還能幹出一份事業呢,於是就成立了當時的嵊縣蔬菜科學研究所。起初我們所主要還是從事蔬菜種子的經營銷售,生意還挺理想。但是縣裏其他一些種子公司也在經營種子,競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種子市場競爭中成為最出挑的那一個,隻銷售大家都有的產品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產品。於是在進行蔬菜種子經營的同時,我本人也開始進行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並對當地傳統名優蔬菜如嵊州四季蔥、黑油冬、黃芽菜、嵊州高腳白等,進行提純、保優、繁製。新千年伊始,開始著手玉米育種。應該說,那個時候,我們的研究所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營科研機構”吧。

經曆風雨茁壯成長

問:我們知道科研機構一般以國有的居多,您的民營科研所在創辦初期肯定遇到過一些困境吧,能和大家談談您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嗎?

答:困難當然是有的。首先遇到的就是資金問題。科研所的啟動資金缺口大,當時我們夫妻倆拿出了許多年的原始資本積累還是不夠,就找朋友東家借西家湊,又向銀行借貸了一部分,總算是把資金問題給解決掉了。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土地。我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由於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被分配到了縣城裏,等於說變成了居民戶口,我原本在村裏的田也很自然地被收回了。但是種子的製種、新品種的研究都離不開土地,發展不免一度受到了限製,所以目前我的一些試驗田和製種所需要的土地主要還是從各村農戶那裏租用來的,日常對農田的管理通過當地的農戶,但是品種的選育還是要靠自己,畢竟它還是有較強的專業要求的。另外,勞動力的話主要還是靠雇傭當地的村民來解決。

問:您創業之初的產品是如何銷售的?現在又是如何銷售的?銷售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一些問題?

答:由於之前在蔬菜水產公司的時候有過種子銷售的經曆,我本人也比較重視銷售這一塊,雖然公司解散了,原來的一些銷售渠道還是在的,所以在銷售方麵的困難就小了很多。現在,除了店麵銷售、電話洽談以外,網絡這個平台對銷售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通過互聯網聯係到我的。其他的問題倒是不大,就是由於種子的特殊性,有時候一定時間內沒有銷售完,種子就會報廢,有過這麼幾回,心還是很痛的。還有就是種子的存儲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倉庫必須做到防蟲害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