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活動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濟遠”艦前雙主炮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間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之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鄧世昌與“致遠”艦部分官兵鎮總兵馬玉崑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隻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隻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誌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裏,清軍狂奔五百裏,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之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因這次海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港市)附近海麵,亦稱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十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十二艘。從航速、火力等方麵看,日方也占優勢。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開戰,日本艦隊先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北洋艦隊將其攔腰截斷,重創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使之喪失戰鬥力而逃出戰場。日本艦隊繼而采取背腹夾擊的戰術,北洋艦隊勢大不利。其中致遠艦已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艦身爆裂,全艦兩百五十人中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壯烈犧牲。下午三時許,北洋艦隊十艦中,沉四、逃二、傷二,隻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鬆島,使之喪失戰鬥力。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氣衰力竭,不敢戀戰;向西南方向逃遁。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受傷不退,激勵將士;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衝鋒於前,誓死搏敵;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春曾苦戰於後,終於出現轉機,粉碎威海衛保衛戰中清軍陣亡士兵的遺骸了日本“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劃。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麵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麵,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製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戰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