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喂哺中的母親正確姿勢

●體位舒適:喂哺可采取不同姿勢,重要的是讓母親心情愉快、體位舒適和全身肌肉鬆弛,有益於乳汁排出。

●母嬰必須緊密相貼:無論寶寶抱在哪一邊,寶寶的身體與母親身體應相貼,頭與雙肩朝向乳房,嘴處於乳頭相同水平位置。

●防止寶寶鼻部受壓:須保持寶寶頭和頸略微伸展,以免鼻部壓入彈性乳房而影響呼吸,但也要防止頭部與頸部過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難。

●母親手的正確姿勢:應將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個乳房喂哺。避免“剪刀式”夾托乳房(除非在奶流過急,寶寶有嗆溢時),那樣會反向推乳腺組織,阻礙寶寶將大部分乳暈含入口內,不利於充分擠壓乳竇內的乳汁。

●母親喂哺常取姿勢:

第一種是臥位哺乳,即側臥或仰臥位。

第二種是坐位喂乳。要求椅子高度合適,並沒有把手用於支托寶寶,椅子不宜太軟。椅背不宜後傾,否則使寶寶含吮不易定位。喂哺時母親應緊靠椅背促使背部和雙肩處於放鬆姿勢。用枕支托寶寶,還可在足下添加腳凳以幫助機體舒適、鬆弛,有益於排乳反射不被抑製。

采用坐位“環抱式”喂哺,尤其適用於剖腹產及雙胎寶寶,因此式可避免傷口受壓疼痛,也可使雙胎寶寶同時授乳。

喂哺中寶寶的正確姿勢

●正確的含接姿勢:每次喂哺先將乳頭觸及寶寶口唇,誘發覓食反射,當寶寶口張大、舌向下的一瞬間,即將寶寶靠向母親,使其能大口地把乳暈也吸入口內。這樣寶寶在吸吮時能充分擠壓乳暈下的乳竇,使乳汁排出,又能有效地刺激乳頭上的感覺神經末梢,促進泌乳和排乳反射。

●緊密相貼:寶寶的嘴及下頜部緊貼乳房,身體緊靠母親。

●出現典型的頜部動作:頜部肌肉作出緩慢而有力,並伴有節律地向後作伸展運動,直至耳部。如出現兩麵頰向內縮的動作,說明寶寶含接姿勢不正確。

母乳喂養常見問題及其對策

盡管母乳有諸多好處,可由於種種原因,還是導致母乳喂養失敗,下麵列舉了母乳喂養常見問題及對策,希望對新媽媽有所幫助。

乳頭異常

●乳頭扁平或過短:乳頭扁平或較短的孕婦在臨近預產期時,每天晚上在按摩乳房的同時糾正異常乳頭。產後在喂奶前先按摩乳房,刺激泌乳反射並擠出一些乳汁使乳頭周圍(乳暈)變軟,有利於寶寶的含接,在寶寶饑餓時,先吸吮平坦的一側乳頭,因此時寶寶的吸吮力強,易吸吮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其實乳頭的長度並不重要,關鍵是應將乳頭連同乳暈含在口裏,在口腔內形成“長奶頭”使寶寶能夠有效地吸吮,從而促使母乳喂養的成功。

●乳頭過大:正常乳頭大小直徑1厘米左右,達1.5厘米左右的便是大乳頭,這和遺傳因素有關,哺乳前用一手的拇食指揉挫乳頭十幾次,哺乳時再用拇食指牽拉乳頭,使其變細變長,並將乳頭放於小嘴旁,刺激其張大嘴含接,還可讓寶寶啼哭,達到張大嘴的目的,以便將乳頭乳暈一起送入寶寶口中,經數次訓練,寶寶便會適應,並自如地吸到乳汁了。

乳汁少

一是由於乳腺組織發育不良,二是產婦的健康狀況、情緒、營養、精神因素;三是開奶遲,吸吮次數少,造成乳汁瘀積;四是乳腺管阻塞,造成乳汁瘀積。

先找出乳汁少的原因,根據原因針對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麵做努力。

●母乳稍微不足時,不要馬上想到添加代乳品,應該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增加乳汁,最好的辦法是增加吸吮的次數,寶寶吸吮可以使母體內的催乳素分泌,使泌乳細胞分泌乳汁,並使泌乳細胞周圍的肌細胞收縮,使腺泡內的乳汁壓向乳竇,產生射乳反射,有時母乳充足的母親也會有“母乳不足”這樣一個過程,但堅持1~2周後,奶量就明顯增多。

●要注意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愉快的情緒,這是最好的催奶劑。母親情緒安定、精神愉快,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通過神經內分泌係統的調節促進乳汁分泌。

●要調節飲食,選用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的膳食,除一日三餐外,每天要加餐二三次,多喝湯(鯽魚湯、雞湯、蹄子湯等),隻有補充豐富原料,才能製造出乳汁。

●按需哺乳,兩個乳房要交替喂養。也就是每次都要將乳汁吸淨,每次至少保證吸淨一個乳房的乳汁,再吸另一個乳房,寶寶吃飽後,將多餘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或用手擠出,使乳房不斷分泌新鮮乳汁。

愛心提示

不要讓寶寶含著乳頭睡覺,否則乳頭容易被浸軟而破裂。喂完奶後,應該用手幫助乳頭輕輕退出,千萬不要用力拔出,否則容易造成乳頭破裂。吃完奶後,再擠出一二滴乳汁塗在乳頭上,保護乳頭的皮膚。

●如出現乳腺管阻塞,除增加寶寶吸吮次數以外,應增加手法按摩,如用一手指尖從胸壁向乳頭方向捋動,也可將兩手放於乳房兩側揉動,輕拍乳房或熱敷乳房,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按摩,多喂奶,母乳喂養定能成功。

乳頭皸裂

這是由於寶寶含接姿勢不正確造成的。寶寶吃奶時隻含接乳頭,沒有將大部分乳暈含接進去,造成乳頭皸裂,有的產婦因懼怕喂奶時的疼痛不喂奶而改喂代乳品。

●幫助寶寶大口含接,繼續給寶寶喂奶,讓寶寶先吃不痛的那側乳房,再吃皸裂的一側乳房,在每次喂奶結束時,在乳頭上留一滴奶塗在乳頭上,這樣有助於乳頭皮膚的愈合。

乳脹

產後2~3天泌乳開始,因乳腺分泌過量,乳房血管及淋巴管擴張,可使乳腺管阻塞而引起乳汁瘀積,乳房皮膚出現水腫、發亮、緊張、硬而發熱,有時呈紫藍色甚至出現瘀斑,觸之疙疙瘩瘩,如有腋窩部副乳,會出現腋窩部腫脹,並有壓痛及硬結,甚至患側手臂不能靠近軀幹,此時產婦因劇烈疼痛、發熱而拒絕哺乳,如不及時處理將導致乳腺炎的發生。

●早開奶、早吸吮,做到及時有效的哺乳並增加哺乳的次數。

●根據以上方法,糾正異常乳頭,如確實無法糾正者,可使用代乳頭,幫助寶寶吸吮。

●護理者幫助產婦熱敷乳房後用手托住乳房,由上而下反複按摩,再用手交替輕輕擠壓乳房兩側,直到乳汁自然流通,產婦就會感到輕鬆。

●也可適當減少進湯數量和次數。

多餘乳汁的處理

當乳汁吸不完時,首先要看寶寶的體重是否按正常的速度增加。如果寶寶的體重增長緩慢,說明是寶寶吃得少,而不是乳汁多,那麼應從改善寶寶的消化、吸收功能著手。

如果寶寶生長情況良好,則說明奶量過多。此時,應該在每次喂奶前先擠出一些奶放在消毒奶瓶中,然後讓寶寶吃中間一部分,因為這部分奶所含的蛋白質、脂肪都比較豐富,而且濃度恒定,很適合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等寶寶吃完以後,再用手或吸奶器將乳房中剩餘的乳汁擠出。將最後一部分奶與寶寶吸吮前擠出來的奶混合起來,其成分便與中間一段奶相仿。將它低溫保存,萬一母親不在家時,便可給寶寶吃。

奶多是好事,但如果一直吃不完,乳房中始終有較多的殘餘奶存在,那麼不但乳汁的分泌量會逐漸減少,而且母親容易發生乳腺炎。因此,每次哺乳後都應使乳房排空。

處理溢奶和吐奶

溢奶

溢奶是乳汁從口角流出,量不多,一天內可以發生1次或幾次,有時發生在喂哺後不久,有時發生在喂哺後一二個小時之後。溢奶不是病態,屬於生理現象,與新生兒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胃入口周圍肌肉較鬆、胃出口周圍肌肉較緊、吸入少量空氣及體位變動等因素有關。隨著寶寶的發育,溢奶次數會逐漸減少,常於七八個月時停止,少數可以持續到1歲左右。

吐奶

吐奶是指喂哺後出現的一種比較強烈的嘔吐。胃內壓力大,乳汁有時可以噴得很遠,嘔吐出的奶量較多。如果反複嘔吐,吐出物可能帶咖啡色的血液或綠色的膽汁。一次喂哺量過多、吸吮速度過快(如人工喂養時奶嘴開口太大,使奶液流速太快)、吸入空氣量多(奶嘴開口太小,吸吮時吸入過多的空氣)、配方奶太冷或太熱及喂哺後過多翻動寶寶等因素,均可引起吐奶。除了上述喂養因素外,有些疾病也可引起嘔吐。如果糾正或排除了喂養因素後仍嘔吐,則需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