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讓人格魅力在生命中發光(1 / 3)

提高內在修養,散發人格魅力

品格是一種來自你自身的、獨一無二的資源,它會在你不經意間,為你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影響你的人生。相信你已經發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裏,要找各方麵的精英人才雖然很難,但這個難是相對的,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最後還是可以尋覓得到的,但是想找到一個具備才能的同時又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卻不是那麼容易。自古物以稀而貴,越稀有的東西,就越有價值。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業領域中,成功人士與你之間的差別,恰恰是他具有了你所沒有的稀缺資源,而在所有稀缺資源中,高尚的品格更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貴重東西。好品格預示好人生。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要麵對無數的選擇,大到填寫高考誌願、選擇合適的工作,小到你趕著去上學、上班,但看見路邊有一個摔倒的老人,要不要去扶;或是走出商場,台階上有一個患哮喘病的流浪漢,全身髒兮兮的,要不要伸手援救,幫忙撥打急救電話。每一個或大或小的選擇,都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對你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大到可以決定你的一生,如升學、工作、結婚、生子……小到可以左右你一天心情的好壞,如助人後的快樂和優越感。而每一個決定都源自於你的心態、思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品格。

品格其實是做人最基本的標準,它像一把尺子,可以協助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做出正確的選擇。人說“三歲看老”,乍一聽好像有點武斷,但隨著人生閱曆的增加,觀察街坊鄰居、親朋同學的生活曆程,你會漸漸發覺,人的一生的確是可以從少年、青年時期看出端倪的。這不是算命先生推算福祿壽禧、預言家預測未來,而是說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能夠決定人生的失敗與成功,一種好的品格預示著一個好的人生。

有這樣一則報道: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采訪者如雲,都想從這些登上成功巔峰的學者口裏挖出一些“成功的秘訣”來。下麵是一位記者與一位獲獎者的對話:

“您在哪裏學到您認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幼兒園。”

“您在幼兒園學到什麼?”記者很吃驚。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學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學到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學到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

最重要的東西就這麼簡單?是的,真理原本就是簡單的。這位卓越的科學家其實是在說,在幼兒園裏他學會了善良、誠實、誠懇以及與人和睦相處,而這些都是構成優秀品格的基本內容。當然,這些成功者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他們一定有聰明的頭腦、非凡的智慧和過人的魄力,但說到最有用、最重要的財富,他們都明白,有一個好的品格就等於有了成功的基礎。就像金字塔,有了地基,才有向上建造的可能。比如誠實,習慣說謊話的人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利益,隻是當他的言行被拆穿後,他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而一個人一旦失去了他人的信任,成功的可能也就大大減少了。因為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就像海裏的一滴水,我們融合在這個社會中,要形成力量,彙成激流,做任何事都需要與人溝通、合作。而一個好的品格可以讓你得到信任、朋友,進而得到好的人生。

端正的品格是一生的良友。端正的品格就如同隱藏在你身上的金子一樣,可能它一直默默無聞,並沒有令你在最初與人交往時,變得出類拔萃。但在你生命中適當的時候,最需要它的時候,它必然會發光,並且這層光芒會令你與眾不同,無可比擬,因為這就是人常說的“人性的光芒”,是人格魅力的製高點,可以照亮自己的心靈,也照亮別人的眼睛,從而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家明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男孩,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由於沒有任何背景,人也比較安靜,因此不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大學畢業後他換了幾份工作,始終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一天上夜班後,他乘最後一班公車回家,由於家在最後一站,人們陸陸續續地下車,車開到後半途的時候,車上隻剩他和司機兩個人了。司機招呼他往前坐坐聊天。他站起身走向第一排,這時候,他突然看見與司機並排的座位上放著一包東西。他問司機:“這是你的嗎?”司機一直目視前方,專注開車,轉頭瞧一眼說不是,就叫他打開來看看是什麼。家明說可能是乘客落下的,還是不要動的好。司機笑著說,看看有什麼關係,說著一手扶方向盤,一手去拿那包東西,結果沒拿好,整包東西都散開掉在地上了。車裏的兩人都愣了一下,因為掉在地上的是七八卷100元的人民幣。鎮定下來,司機當即說:“我們一人一半分了它,以後就當沒有這回事。”家明看看司機,又看看那些錢,毫不猶豫地說:“不,不能這樣。將心比心,想想失主現在會是什麼心情,我們不能占為己有。”司機有點著急,在一個路口的咖啡廳對麵停下車,說家明:“你這人怎麼這麼死腦筋啊,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說身上能帶幾萬元現金的人想必也是有錢人,不會在乎這點錢的。”這是什麼理論,家明笑了:“有錢人的錢也是辛苦賺的。”兩人交談了很久,司機拿出各種道理勸他,可家明始終不為所動,半個小時過去,司機反而笑了。他說:“本來我以為世上不會有你這樣的人了,沒想到還真讓我碰著一個。”他的話剛說完,忽然有六七個人從對麵的咖啡廳走出來,走上車,一起鼓掌。原來,這是當地電視台特別策劃的一期節目,與客運公司配合,設計了整個過程,在車上放著攝像機偷拍,看看是不是有品格端正、拾金不昧的人。就這樣,節目播出後,市裏不少人認識了家明。兩周後,他獲得了一個在合資企業工作的機會。

一個正直的品格改變了家明的命運,但家明的故事還沒有完。去大公司任職後,他憑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很快升為了經理助理,又過了兩個月,隨著上任經理的調職,他還成了經理一職的候選人。但這次家明沒有什麼信心,因為同他一起競爭這個位置的不是國外回來的MBA,就是名牌大學的博士。

可意外再一次發生了,上司考察了一個月後宣布接任的竟然是他。家明完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在接過聘書的一刻,上司衝他眨眨眼睛說:“有天你在公司樓下碰見一個老婆婆,她讓你幫忙看著尼龍絲袋裏的兩隻雞,她進來找人,結果你等了她一個小時,直到她回來是不是?”家明點頭說“是”,上司笑著說:“那是我老家的外婆。不過我不是因為你幫助了她才升你,是因為你信守承諾,說好了等著她,就一直都沒有離開。一個守信的人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的。”三個月內,家明憑借他端正的品格完成了不可思議的三級跳,品格的價值可見一斑。

拾金不昧,一諾千金,這些古老的美德雖然人們不常常拿出來談論,但其實每個人在骨子裏、內心裏至今敬仰。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品格是你一生的益友,也需要你用一生去保持。比如信任,它就像鎖鏈,環環相扣,隻要失去其中一環,鎖鏈就斷了。建立信任很難,而失去信任卻很容易,偶爾一句話謊話、一件失信小事,都有可能葬送別人對你全部的信任。“狼來了”的故事,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家明之所以能夠步步高升,也是由於在一連串的事件中都表現出了端正的品格,讓人看到,他不是偶然做出這樣的行為,而是一種長期的本質。機會總會光顧有準備、有才華的人,運氣也一樣,因此首先你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品格端

正的人!

品格是一種力量。西方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塊石材,你可以把它雕刻成高貴的神的模樣,也可以把它雕刻成醜惡的魔鬼的模樣,全看你自己,而決定石雕形態的就是你的品格。市場經濟把每一個人都推向市場,納入競爭,競爭和利益越來越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一個具備優秀品格的人,會在生活和工作當中,不知不覺贏得別人的尊重。具體到每件事上,就會形成一種力量,讓人在無形中折服於你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人格魅力。它好比一種磁力,你向東,身邊人也跟著你向東;你向西,身邊人也跟著你向西。落實到工作上,完善的品格會讓你的夥伴們與你共進退,因為他們信任你,信任你的能力和你的人格。

2006年世界杯前一個月,幾乎沒什麼執教經驗的“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接手德國國家隊。上任最初,德國上下質疑聲一片,《圖片報》的專欄作家甚至稱他為“白癡”。而世界杯後,那個專欄作家公開向他道歉,德國球迷則說:“他是我們心中的皇帝。”最讓人吃驚的是,世界杯期間,被克林斯曼排除在國家隊之外的球員也出現在了德國隊的看台上,他們不但去現場看球,而且在比賽日當天中午,還去國家隊下榻的酒店與隊友一起用餐,為他們加油。為什麼時隔短短一個月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這種落選球員為球隊加油的事情,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中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一方麵說明了德國球員的大度,另一方麵也證明了克林斯曼的人格魅力,他使一個團隊的內部氣氛好得讓人驚訝。

克林斯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一件溫馨的小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克林斯曼的一位朋友回憶說:“他是個非常細心、善良的人。當球員時,我們同在國際米蘭效力,有一次他和我一起去醫院看望我哥哥。由於醫院沒有電視機,我哥哥說很無聊。下一次去醫院時,他的車裏多了台小電視,我問他這是幹什麼用的,他沒有說什麼,而到了醫院,他將那台電視機作為禮物送給了我那位在醫院裏非常寂寞的哥哥。”除此之外,退役前踢前鋒的克林斯曼還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待人禮貌,精通五國語言,還設立了一個專門幫助東歐兒童的慈善機構,德國足壇的名宿們甚至用“德藝雙馨”來評價他。

正是這樣的品格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演變出一股強大的力量,讓克林斯曼將實力並不算強大的德國隊帶入了2006年世界杯的四強,全隊上下眾誌成城,爆發出最大的潛力,所取得的成績遠遠超出了德國人賽前的期望,創造了一個奇跡。

從克林斯曼身上可以看到,他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並關心他人,麵對挫折時態度樂觀,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這些非智力範疇的個人素質對於他的成功起了關鍵作用。最近的一次科學調查表明,在成功的各種因素中,智力隻占20%,而一個人的品質、人格魅力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機會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呢?你要學習的隻是誠實、善良、謙讓,對自己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對他人尊重友愛、關心幫助,和別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這些既能帶給你快樂,又能帶給你益處,何樂而不為呢?當你做到了這些,你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了,或者說,當你做到了這些,你就等於做好了成功的準備,至少給了自己成功的可能。

氣質是內在修養的自然流露。作家亦舒說:“說也奇怪,人成長之後,欣賞一個人,不再欣賞他的五官外表,而是欣賞他無形的氣質。”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日益改變,氣質幾乎是你初次與人見麵,能否帶給人好感的第一因素。它就像科學界論證多年的“人體輝光”一樣,每個人身上都有,雖然看不見,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當然,科學界所說的“人體光輝”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件遙遠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但我們卻可以從我們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的“人的氣質”上,去理解一下這種抽象的說法。其實,這道“光輝”的強弱,就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在品質:知識儲備、個人經曆,是否見過大場麵、是否經曆過考驗,這些均能影響或改變你的氣質。這個理論聽起來好像很深奧,但其實從另一方麵,也說明了氣質很大程度上是後天形成的,也就是說可以後天培養的。一個有好氣質的人,就像有一個小型的“磁場”,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別人的注意,進而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與有深度、有思想又不做作的人交往,而一個有氣質的人,恰恰具備這些。換位思考一下,你也願意同氣質動人的人打交道,並且希望彼此間可以溝通、共事乃至成為朋友。所以說,氣質是你人生中第一筆可以自己掌握的財富。氣質凝聚人氣。一個人的容貌是天生的,而氣質卻是後天培養的。

構成氣質的第一要素就是自信。自信的人才可能擁有高貴的氣質,因為自信的人才會顯得充滿活力,容光煥發,從而使你的談吐從容、大度,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感染人的魅力。對於你的家人、伴侶、朋友來說,自信的氣質可以讓他們信賴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心中充滿安全感,不為你的生活和未來擔憂,有什麼困境、困擾也願意向你傾訴;而在工作中,自信的氣質可以讓上司、同事很容易信賴你,對你委以重任,這種氣質也可以叫做成功氣質。而在體育界,一個運動員的自信氣質有一個更生動的名詞,即冠軍氣質。

由此可見,氣質不僅影響他人對你的好惡之感,而且直接影響他人對你工作能力、甚至未來的判斷。人的認知分為感性和理性兩種,通常首當其衝的往往是感性的部分,對一個人的直觀印象,感性的切入點,就是氣質。它伴隨著你成長,也伴隨著你成功。

蕭藍是一家四星級酒店的領班,從上班那天起就總是聽到同事談論著一個名字——倪文。有幾次她都不由得心想,這個倪文是男是女,是誰啊,這麼傳奇。

後來聽得多了,漸漸了解到倪文是她所在酒店的人事部主管,從最初進酒店時的一個實習生,做公共關係部的小業務員,三個月內升了兩次職,成就了現在的位置。總是有客人反應她的服務態度好,氣質好,各級上司也喜歡她,並且無論男同事女同事提到她都是一臉佩服、向往之情,最後還總要感慨一句,怎麼會有那麼有氣質的人!

氣質?蕭藍一直覺得氣質是個很空洞的詞,她自己是個美女,以前總覺得,誇一個人實在沒什麼好誇的,才會說“氣質很好”。後來有機會在走廊、大堂等地方與傳說中的倪文擦身而過,蕭藍的評價是,長相果然隻能說是一般,因為每次都很匆忙,她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有一次,有一個重要的國外代表團集體入住酒店,正趕上她和倪文一起負責接待下榻人員。這是第一次,她們有機會在一起說話、交談、開會。隻一個下午,蕭藍就發覺自己喜歡倪文,她並不是多麼漂亮,也不是第一眼就讓人覺得光芒四射,但隻要你和她交流幾分鍾,馬上會被她柔和的氣質感染。簡單說,你看著她就是舒服,越看越想看,但就是看不明白,怎麼會這麼有吸引力,怪不得很多男同事都說她是知性美女,還被評為一年一度的酒店之星。

此次合作後,兩人成為了朋友,彼此越來越了解後,蕭藍才悟出倪文氣質的來源所在。因為父母都是教師,倪文一畢業先被分配去大學圖書館工作,這應算作“先天”的優勢,而更重要的是,她利用業餘時間自修了日、法、德三門外語,談吐非常從容,最難得的是她非常自信又非常隨和,別人說話時,她永遠身子微微向前,做出聆聽狀。她聰明但不拿出來炫耀,有學問也從來不故作清高。

有能力和修養這兩股巨大力量支撐,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受歡迎?

一個好的氣質可以令周圍環境因你而變得舒服,富有愉悅感,繼而令周圍人享受在這種氣氛之中,對你產生好感。自信是激發潛能、培養氣質的最佳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