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初,本沒有善惡之分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善惡隻不過是在周邊環境影響下依據本性而產生的,有善惡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習慣。本性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平時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在暗中操控著你。它決定著你的大部分習慣,決定著你的性格,甚至決定著你的人生。
人本來生下來都很樸素、很自然,由於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種種原因,把圓滿自然的人性雕琢了,刻上了許多的花紋雕飾,反而破壞了原本的樸實。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樸素的東西。
大浪淘沙沙去盡,沙盡之時見真金。大多數人都在浮華過後才意識到本色的可貴。人的本性純潔的,不要讓塵世浮華沾染了原本純潔的心靈。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時,人應該成為一塊拒絕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了自然的本質。
1928年,時年26歲的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
在此之前,沈從文以行雲流水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情感,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在文壇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他給大學生講課卻是頭一回。為了講好第一堂課,他進行了認真準備,精心編定了講義。盡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台,看見台下黑壓壓地坐滿了學生,他心裏仍不免發虛。
麵對台下滿堂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竟整整呆站了10分鍾,一句話也說不出。後來開始講課了,由於心情緊張,他隻顧低著頭念講稿,事先設計在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得一幹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鍾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鍾怎麼打發?他心慌意亂,冷汗順著脊背直淌。這樣的尷尬場麵,他以前可從來沒有經曆過。
後來,沈從文沒有天南地北地瞎扯來硬撐“麵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實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陣善意的笑聲……胡適深知沈從文的學識、潛力和為人,在聽說這次講課的經過後,不僅沒有批評,反而不失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成功了!”
後來,一位當時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誠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
此後,沈從文曾先後在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和北大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規,而代之以別開生麵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方式,獲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課,則在學生之中不斷流傳,成為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一句“我害怕了”,坦露了一代文學巨匠質樸的內心,麵對失敗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實可愛地坦露內心的人,當然會得到別人的諒解。
質樸是這個世界的原始本色,沒有一點功利色彩。就像花兒的綻放、樹枝的搖曳、風兒的低鳴、蟋蟀的輕唱,它們全聽憑內心的召喚,是本性使然,沒有特別的理由。人需拋棄自己引以為傲的聰明機巧,拋棄自私自利的貪圖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會有作奸犯科的盜賊,即所謂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如果將絕聖棄智的觀念歸納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指見地,觀念、思想謂之見;“素”乃純潔、幹淨;“樸”是未經雕刻、質地優良的原木。見素抱樸正是聖人超凡脫俗的生命情操,佳質深藏,光華內斂,一切本自天成,沒有後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現代許多人都活在爾虞我詐、鉤心鬥角、自欺欺人的環境中,你在那樣生活的長期熏染下便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直心道場。殊不知簡單的生活才是快樂的源頭,它為我們省去了許多煩惱,也為我們身心的解放開拓了更大的空間。
孔子在《論語》中也說,“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沾染任何顏色,人的思想觀念要隨時保持純淨無雜。心地胸襟,應該隨時懷抱原始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來待人接物、處理事務。個人擁有這種修養,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持有這種生活態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諧。
簡簡單單才是真
史蒂芬是好萊塢的一位著名導演,他對簡單生活的看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我到過許多地方,發現世上許多人的生活比我們簡單得多,但卻能體現他們自身的價值,更平靜、更悠閑。自然的生活原本是簡單的生活,但是,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競爭,讓我們一忙再忙。我們已經看不到窗外的陽光、聽不到樹林的聲音,甚至無法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小事情。”
人的一生就像史蒂芬說的那樣,難免會有許多欲望和追求。然而在滿足我們虛榮心的同時,我們也將自己的心靈弄得煩躁不安。而在某個瞬間,我們或許會發現,生活中最令人感到欣慰和溫暖的往往是那些最簡單、最平常不過的瞬間。
一天夜裏,陳芳和家人圍坐在爐火前望著窗外的星空,靜靜地聆聽,靜靜地觀察。桌上幾支蠟燭跳動著火焰,爐中黑色的鐵鍋在冒著熱氣。
陳芳在她所在的社區的一次停電中,發現了許多未曾發現的事情。
在那次意外的停電中,陳芳和她的家人,對黑暗所帶來的神秘和歡喜的體驗印象深刻。黑暗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有神奇的螢火蟲,還有城市的靜寂、久違的家庭溫馨和鄰裏的關懷。
有時候,當你用一種新的視野觀察生活、對待生活時,你會發現許多簡單的東西才是最美的,而許多美的東西正是那些最簡單的事物。
有人這樣說過,“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最美的生活也應當是簡單的生活。
簡單主義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主張。因為大多數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和曆史的悲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願意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過簡單而真實的生活。
一個懂得體悟幸福的人,會心無旁騖,並善於將可能引起憂思苦惱及妨礙行進的事物丟棄掉,不讓它幹擾自己的身心。用過電腦的朋友都知道,在係統中安裝的應用軟件越多,電腦運行的速度就越慢,並且在電腦運行的過程中,還會有大量的垃圾文件、錯誤信息不斷產生,若不及時清理掉,不僅會影響電腦的運行速度,還會造成死機甚至整個係統的癱瘓。所以必須定期刪除多餘的軟件,清理掉那些無用的垃圾文件,這樣才能保證電腦正常工作。
我們當下的生活和電腦係統的情況十分類似,如果你想過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就不能背負太多不必要的包袱,要學會刪繁就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回歸自然是最美麗的生存之道
有的時候,在都市裏生活久了,高節奏步調隻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不滿,為什麼我長得沒有別人漂亮?為什麼我沒有好的工作?為什麼我不能住上大房子?有歌詞這樣說:“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墮落,請你打開電視看看,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們是不是該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是啊,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凡事都那麼容易,如果一起都來得那麼順理成章,生活還有什麼味道呢?不要去抱怨生活,因為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誰,珍惜一切,哪怕自己沒有擁有過。
這個世界,總是處在因果循環中,有得必有失,有福必有禍,有生必有死,既然是這樣,很多東西我們是無法去創造和左右的,比如說時間和生命,那我們為什麼還不順其自然,把握今天,如此一來,少了憂慮,不是恰好也落得瀟灑與清淨呢?
我們之所以總會有不快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抱怨,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我們總是很想把更多的東西抓在手中,結果負擔太重,活得氣喘籲籲。有的人奔忙了一輩子,卻沒有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哪裏,到頭來不是在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俗世活著,這樣的人生也未免太過悲哀。我們不能太苛求自己,偶爾給自己的心放個假,一杯茶,一本小說,一縷陽光,輕鬆自然地享受片刻的寧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難道還擔心快樂不會來臨嗎?自然而然,不求甚多,放下煩惱,拾起歡樂,活著就那麼簡單。
哲人說:“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一個人,上天給了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機會,那麼,生命本身就應該有一種意義,怎麼能讓自己白白來一場呢?我們雖然不能選擇天生的形體、家庭、環境,等等,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奇跡。南懷瑾先生說,每個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個人的身體形貌都是獨立的,各有獨自的精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寵辱不驚”這四個字來源於唐代的一個故事。
一人名叫盧承慶,字子餘,為考功員外郎,專司官吏考績,因其秉事公正,行事盡責,廣受讚譽。
一次,有個官員發生了糧船翻沉的事故,應受到懲罰,於是他給這個官員評定了個“中下”的評語,並通知了本人。那位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後,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
盧員外郎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評為中下,可能不合適。”於是就改為“中中”
等級,並且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員外郎見他這般,非常稱讚,脫口稱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於是又把他的考績改為“中上”等級。
寵辱不驚,這是一種樂觀豁達、順其自然的態度,正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凡事看得開一點,處變不驚,一時成敗難以論英雄,好與壞都會過去,保持一個好心情是最重要的。所以,成功時切莫驕傲,失敗時也不必氣餒。平常心,自然處之。
隨著人慢慢地成長,人心會越來越複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種自然的生活態度,不要被外在的環境左右了自己的抉擇,便會懂得生命純真的歡樂。人生當中,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你隻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隨性生活便好。所謂的隨性,並不是隨便,而是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
其實,生活通常都很簡單,隻是人們用自己的心讓它變得撲朔迷離。不要複雜了自己的心,煩惱了,就想想那些天真爛漫的美好回憶——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鄉間的歌謠是永遠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付出彰顯生命的華彩,磨難體現生命的意義
黃振宙在《一葉集》中也告訴我們,崇高的本真,是向善。
奉獻與崇高之間的關係是那麼的緊密,奉獻的意義是那麼巨大,我們會不會為之震動,重新審視一下奉獻呢?我們是那麼習慣去索取,去享受別人帶給我們的愛與幫助,恰恰到了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們猶豫了,這合乎常理嗎?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說道:“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或許,話語有些極端,卻不能不想,一味地把索取放在最前麵的人是怎麼熱愛生命的呢?他們不喜創造,不喜奉獻,又怎能體會到熱愛生命原是一種意義的體現,而不是享樂主義呢?
國外一位作家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一個是淡水,裏麵有魚,名為加利利海。從山脈流下來的約旦河帶著飛濺的浪花,成就了這個海。它在陽光下歌唱,人們在周圍蓋房子,鳥類在茂密的枝葉間築巢,每種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約旦河向南流入另一個海。這裏沒有魚的歡躍,沒有樹葉,沒有鳥類的歌唱,也沒有兒童的歡笑。除非事情緊急,旅行者總是選擇別的路徑。這裏水麵空氣凝重,沒有哪種動物願意在此飲水。
這兩個海彼此相鄰,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為約旦河,它將同樣的淡水注入。不是因為土壤,也不是因為周邊的國家。區別在於:加利利海接受約旦河,但絕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與給予同在。
另一個海則精明厲害,它吝嗇地收藏每一筆收入,絕不向慷慨的衝動讓步,每一滴水它都隻進不出。
加利利海樂善好施,生機勃勃。另外那個則從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這種說法是新奇的,然而,新奇的背後你能發現些什麼呢?吝嗇於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將死氣沉沉,僵化而享受不到生命潮漲潮落的變化。
熱愛生命,就要學著在接納他人的愛與關懷的同時,多多奉獻,讓他人也擁有幸福的微笑。同時,獲得自己所需的財富和精神上的滿足。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你的人生也會因你的付出而快樂、升華,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長和增值,愛心能使人生更有意義。愛的反麵不是恨,而是漠然。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愛的能力,他的人生也會異常黯淡。在這個社會裏,給別人以幫助和鼓勵,自己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有所收獲。並且,通常一個人給別人的幫助和鼓勵越多,從別人那裏得到的收獲也越多。
對生命的熱愛也表現在與命運的抗爭過程中:
1917年10月的一天,在美國堪薩斯州洛拉鎮,一家小農舍的爐灶突然發生爆炸。當時,屋裏有一個8歲的小男孩,很不幸的是,他沒有逃過這次劫難,孩子的身體被嚴重灼傷。雖然父母迅速將孩子送進醫院,傷勢得到了及時的控製,但醫生最終仍然表示無能為力,他無奈地告訴孩子的父母:“孩子的雙腿傷勢太嚴重,恐怕以後再也無法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