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叫“忌口”
“忌口”指的是人們不該吃的東西,包括飲食、藥物等。吃了這些東西,會對人的健康不利,會降低藥物功效,或產生一些副作用,這就叫“忌口”。可見,“忌口”就是為健康護航。俗話說“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是有一定道理的。
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忌口,群眾間也流傳著一些忌口常識。比如小兒發麻疹時,忌吃雞、肉、魚、蝦;得了傷寒忌吃葷腥發物……
哪些算是發物?發物的種類很多,範圍也廣,根據傳統習慣,發物大致分為三類。葷腥類:有羊肉、狗肉、牛肉、豬蹄、公雞、鵝、海魚、蝦蟹等;蔬菜類:有筍、芥菜、雪裏蕻、韭菜、蘑菇等;還有辛辣類:如胡椒、辣椒、蔥、蒜、薑等。
可是日常生活中,以上食物絕大部分人吃了都沒有反應,沒有不適感,為什麼?因為發物致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與體質、年齡、情緒、平素習慣、天時氣候、病程及病性等有關。
中醫學曆來主張辨證處理問題,要辨證論治、辨證施食,忌口也要辨證,所以發物是否要忌,該忌什麼,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這一點,就先要了解食物(含藥物)的四氣五味。
(二)你知道“四氣”“五味”嗎
許多中藥既是食物又是藥物,很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食物和中藥大部分沒有絕對的分界,不論是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還是雞鴨魚肉、海洋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例如山藥、薏仁米,山藥可以充饑,補脾益腎,又能治口渴、尿多;薏仁米是雜糧中的佳品,既能補益脾胃,又可除濕、消水腫。亦藥亦食,藥食兩用,所以中醫學有“藥食同源”的說法。
先賢在實踐中發現每種食物(含藥物)具有不同的性和味,並把它歸納為“四氣”和“五味”。
食物的“四氣”:“四氣”又稱為“四性”,指的是寒熱溫涼四種性質。
寒性和涼性的食物,一般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菊花、綠豆性質寒涼。炎熱的夏天泡杯菊花茶,喝點綠豆湯,能夠消暑解熱,生津止渴,使人精神為之一爽。
溫性和熱性的食物,具有溫中除寒作用,如羊肉、狗肉、生薑性質溫熱,天寒地凍時,來碗羊肉生薑湯,健脾補虛,溫熱去寒,立馬感到周身內外暖洋洋的,非常愜意。
總之,食養調理時要注意,具有溫裏散寒助陽作用的藥食,可以用來治療寒證、陰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的藥食,可以用來治療熱證、陽證。食物除四氣(性)外,還有性質平和的食物,如米、麥、穀類等,這類“平性”食物主要作用是補益身體。
食物的五味,“辛甘酸苦鹹”簡稱“五味”。我們的飲食生活離不開五味,離開了它就變得淡而無味。它不僅是人類飲食的調味品,也是藥物性能的標誌,更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不同的性味對人體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1)辛味食物。辛味能發散風寒、行氣止痛。辛味多辣,辛辣食物多屬辛熱之品,如生薑、大蒜、大蔥、胡椒之類。辛味都具有一定刺激性,故痔瘡發作、熱證口渴、胃病出血時,都不宜食用。
(2)酸味食物。酸味能健脾開胃、收斂固澀。如山楂、烏梅、五味子、石榴、食醋等。進食過多酸味,可致胃液大量分泌,小便排出延緩,故胃酸過多、前列腺肥大者應該遠離酸味食品。
(3)甘味食物。上口宜人,營養豐富。能補養調和、解痙止痛,如葡萄、甘蔗、大棗、甘草、蜂蜜、飴糖、糯米等。但是長期過量進食甜味也不利健康,往往會滯氣生濕,使人脘脹、苔膩、身體肥胖、血壓升高。兒童多食甜食易致齲齒。
(4)苦味食物。苦味能清熱燥濕、解毒通便。多數苦味藥食,不招人喜歡,如苦瓜、苦丁茶、咖啡、綠茶、黃連等。但是苦味的功用也很廣泛,尤其是苦瓜,既可作為清爽的菜肴,又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黃連清熱解毒,並能降壓;綠茶、咖啡都是提神醒腦的佳茗,並有助於抗老和軟化血管。所以群眾有句口頭語,叫做“良藥苦口利於病”。不過苦味食品多寒涼,吃過了頭,是要損傷脾胃的,飲茶過多同樣有害。
(5)鹹味食物。鹹味能軟堅散結、潛降潤下。如海帶、海藻、紫菜、海蜇、牡蠣和中藥芒硝之類。適量鹹味可增加食欲和滋養身體。而長期過量食用過鹹的食物,害處也多,會誘發高血壓、水腫。故腎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限製食鹽量的攝入,否則會加重病情。
我們對“四氣”“五味”有了大概認識,才能有針對性的選擇食物來調理身體,防治疾病,並把發物的不良反應降低到最少、最小。
(三)忌口先得過三關
生了病必須注意病程、年齡、性別的差異,並結合食物的性味來加以決定飲食的宜忌。
1.留心病程關
疾病發生後的全部過程的調護,關係著病情的好壞和康複,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其中忌口就是調養的重要一環。
不管生了什麼病,都不可暴飲暴食,不可任性地偏嗜五味中任何一味,不可過多地進食油膩、腥肥、油炸類食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疾病恢複。酗酒、嗜煙也是不可取的。
熱病初期,要給予清淡、易於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適量攝取新鮮的蔬菜、水果;要求溫食,給予米粥、麥糊等半流質飲食,忌肥膩、黏滯、辛辣之品,暫不食肉類、魚蝦,忌食生冷。
熱病初愈,可逐步改為普食,但亦忌油膩、肉類、辛辣食品,如羊肉、豬肉、薑、椒等。
久病不愈者,忌食豬頭肉、母豬肉、鵝肉、海腥類發物,以免加重病情,引起反複。
2.注意年齡關
不同年齡的飲食宜忌是有差別的,老年人有老年的要求,孩童有孩童的禁忌。
年老、體質虛弱的人,忌食油炸、油煎的肉類、年糕、方便麵之類。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及一切生冷、堅硬、冷飲、生菜等。
老年人的飲食以溫、熱、熟、軟為宜,進食時不能吃得過飽,以八成飽為限。
老年人以素食清淡為主,葷食為輔最合適,做到葷素搭配。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大忌餐次多,食量多,這樣才對健康有利。
兒童食養有五忌口:①忌零食。愛吃零食的小孩,飲食沒有規律,影響脾胃的消化,容易引起營養不良,甚至妨礙智能發育,有句俗話說得有道理:“貪吃的孩子易傻。”②忌暴食。吃喝過多,消化功能受傷,往往會造成積食。③忌多糖。糖類食物最容易引起蛀牙,睡前更不能吃糖果。④忌精食。家長為了孩子健壯,盡量給予雞魚蛋肉等食品,結果營養過剩,幫了倒忙,身體發胖,毛病上身(脂肪肝,血糖高)。⑤忌逼食。孩子吃飯可能會有起伏,有時吃得香,有時吃得少,不要逼迫或責罵他,使之情緒緊張,鬱悶,有時引起厭食,消化不良。讓孩子自由選食,健康效果會更好。
小兒生病後,忌進腥葷厚味,防止進食過多。
害了麻疹,應忌食脂肪、腥膩、香甜黏滯、燥熱辛辣類食品,尤忌海鮮發物。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以免影響藥物解表透疹功效。
3.分清性別關
由於生理上的差異,女性在月經期、懷孕、產後和更年期的飲食宜忌,有其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