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1(1 / 3)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最根本的執政理念。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始終堅持的一貫思想。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是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始終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立黨為公的“公”和執政為民的“民”強調和突出的都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贏得了廣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做到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正是這種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使我們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從這個意義上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是我們黨誕生、發展和執政的曆史經驗的結晶。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由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的。黨的宗旨決定了我們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客觀需要。總結我們黨半個世紀以來的執政經驗,得出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黨要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都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唯有如此,黨才能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更是具體的工作要求和衡量標準。隻有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人民群眾才能感受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領悟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諦。所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卻在堅持執政為民。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必須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落實到每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去。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我們的個別黨員幹部身上出現了貪圖安逸、脫離群眾的傾向,甚至出現權力失控現象,導致腐敗滋生,使我們黨失去生機和活力,執政能力減弱。胡錦濤向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提出了“四個牢記”: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負的曆史責任。這“四個牢記”歸結為一點就是“隻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隻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因此,黨員幹部應該從這些人的蛻變中汲取教訓,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與人民群眾共同奮鬥才能開創新的事業。

權為民用利為民謀——鄭培民

大浪淘沙,警鍾長鳴,不忘宗旨,永葆本色。——鄭培民

鄭培民同誌 1943年 7月 23日出生於吉林省海龍縣,1962年考入吉林大學物理係學習。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至 1970年初,鄭培民同誌到遼寧省 3275部隊鍛煉。1970年 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電機廠工作。1983年至 1992年,鄭培民同誌先後擔任湘潭市委副書記、書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1992年 10月至 1995年 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95年 10月,任湖南省委副書記。2001年 1月,鄭培民同誌當選為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年 11月起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工作。2002年 3月 11日,鄭培民同誌因突發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 59歲。

快十年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老百姓卻始終記著一個人的名字,他叫鄭培民。

1990年 5月,鄭培民被調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書記。湘西,是全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每逢青黃不接時,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斷糧。於是鄭培民訂下了上任後的第一目標就是要讓老百姓能吃上飯。

上任的第一天,鄭培民就問工作人員:“哪個村子最窮啊?”“叭仁。 ”隨後,鄭培民就去了叭仁村。叭仁村是一個三麵懸崖一麵山的小村寨。要到達那裏並不容易,要先從湘西的首府坐車到鄉裏,然後再手腳並用,徒步走上 4個小時的 12公裏陡峭山路。到了那裏,他才知道自己是到過這裏的最大的領導。在他之前,隻有鄉幹部爬上過這個走起來累死人也嚇死人的山頭。也正因為如此,叭仁村的老百姓深深記住了這個“最大的大幹部”。

親眼目睹了湘西老百姓的貧窮狀況,鄭培民更加堅定了帶領老百姓脫貧的目標。經過反複試驗,自治州開始在全州推行“雙兩大”地膜玉米新技術。這是一項彎著腰,在田中豆腐塊大小方格周圍擺兩株苗的累活,鄭培民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指揮,他帶著機關幹部下地,自己彎著腰在田裏幹活,給農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裏示範勞作了幾天的州委書記鄭培民,一腳踩空,仰麵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腦震蕩。在鄭培民的努力下,從 1992年開始,全州的糧食就實現了自給。

溫飽問題解決之後,鄭培民開始著手解決道路交通問題。火爐坪村是全州最貧困的鄉村,由於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長期的閉塞導致老百姓隻能守著大山裏的貧苦過日子。於是鄭培民在火爐坪村村民期盼的目光中鄭重許下承諾,一定要幫助火爐坪村修建一條連通山外世界的公路,讓山裏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息息相通。從此鄭培民的生命就和這條山路、這塊土地聯係在了一起。山路難修,資金、環境樣樣令人棘手。鄭培民披星戴月領著技術人員,吃著緩解心髒病的藥,晃晃悠悠地攀上懸崖峭壁去勘察,為修路奔波。更難料的是,這條公路還沒有修完的時候,鄭培民已經調到了省委,但鄭培民沒有忘記對火爐坪村村民的承諾,依然時刻關注這條公路。其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負責修路工作的縣委書記陳方平為搞政績工程私自挪用修路款,使得好不容易修了一半的山路被迫停工,鄭培民知道後大發雷霆:“公路的配套資金為什麼不到位?怎麼向老百姓交代?”並建議州委撤掉陳方平的職務。其實陳方平是鄭培民很好的朋友,有很深的交情。但在鄭培民那裏,私情永遠沒有民情重要,因為他記掛得最多的永遠是老百姓的疾苦。經過努力,十幾公裏的火禾公路打通了,是全州標準最高的鄉級公路。山外的小販開著車,直接停到山裏人的門外,把一筐筐的獼猴桃搬上了車;高興的苗族村民守著家門口賣西瓜,賣掉一個,就在西瓜上拍一下:“這是鄭書記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火爐坪村的苗族群眾堅持要把剪彩的光榮留給鄭培民,他們熱切地希望鄭培民能來參加公路的竣工儀式,而這個時候鄭培民已經遠赴北京參加十六大的籌備工作。於是他們把公路正式通車的日子一推再推。早在去年 7月就寫好了大紅的標語,等著鄭培民親手把它們展開。他們想,鄭書記雖然聽不懂苗語,但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表情,他看得懂啊!然而遺憾的是村民們再也聽不到鄭培民爽朗的笑聲了,因為此時他已經離開了這塊他無限眷戀的土地,離開了人世。

在湘西的兩年多時間裏,鄭培民從來沒有刻意追求過政績,事實上他所做的都是為了湘西能有更長遠發展的、不顯山露水的打底子的事情。比如為叭仁村通水通電。叭仁村是個為水發愁的村莊,滴水貴如油,接濟不上的時候,村民之間寧願出借糧食,卻不願讓鄰居拎走一桶水。鄭培民去調查後,就立刻部署為村子通了水,拉了電。村民們再不用走上 16裏路,拎著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山溝裏去提水了。還有湘西州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小水電,為自治州的發展起步奠定了基礎。然而,小水電受著季節的製約,也製約著湘西的進一步發展。但在當時的觀念和體製下,放棄了小水電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地方和一些部門的利益,因而阻力重重。鄭培民這時起了“頭雁”的作用,果斷決策:引進大電網。再有湘西州當時的湘泉酒廠,隻是一個年上繳利稅 200多萬元的小酒廠。鄭培民在前任擴建湘泉酒廠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支持了這個酒廠的三期擴建。如今,壯大起來的湘泉酒廠已成為上市公司,自治州幹部的工資,三元錢中就有兩元來自這個公司上繳的利稅。這些事情都是需要咬緊牙關努力的沉重活計,但卻是為即將起飛的湘西州養壯身子骨,豐滿羽翼而練的內功。為此,鄭培民默默地做了很多。兩年多時間裏,他跑遍了全州 218個鄉鎮,住過 30多個鄉鎮,每日奔波勞累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一次,他的妻子去湘西看他,一進屋,地上扔的是一雙粘滿泥巴的膠鞋,唯一一套出國時置辦的西裝,在櫃子裏已被蟲子蛀滿了洞。鄭培民攔住要幫他刷鞋的妻子說:天天都要穿,一出門,還是要粘泥的。

從解決溫飽到修路致富再到進一步發展,鄭培民帶領湘西人民走過了一條艱辛的道路。人們還記得他在州幹部大會上說過的 8個字:來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頭苦幹”。他真的做到了。在湘西州委的選舉中,鄭培民全票當選州委委員,全票當選州委常委,全票當選州委書記。有的幹部稱他是“三個百分之百”,鄭培民當即糾正說:“隻有一個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對共產黨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至今在湘西還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培民書記視察路,訪貧問苦魚水親。改變千古羊腸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萬語說不盡,永遠難忘書記恩。”

帶著湘西人民無限的眷戀,1992年 10月,鄭培民被調到省裏工作,任湖南省副省長。鄭培民知道自己的位置越高擔負的責任也越大,所以到了省裏之後他更加忘我地工作。1998年,湖南常德市安鄉縣發生洪水災害,18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當時的安鄉縣城,電力中斷,一片漆黑,老百姓幾乎都搬空了,就是沒有離開家園的人,也搬到了相對安全的頂樓上。正當人們惶惶不安、沒有主心骨的時候,鄭培民來了。他不是象征性地點個卯就走,而是安營紮寨,住進了黑洞洞的縣委招待所。鄭培民在安鄉指揮了三大戰役:趕在洪水撲到之前,搶修了一條 11公裏的隔堤,保住了安鄉縣城;指揮堵塞書院洲潰口,用血肉之軀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內的黃金大垸潰決後,統帥抗洪大軍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北大堤保衛戰,拒千裏洪峰於湖南重鎮常德市之外..就著堤外滾滾洪水,鄭培民坐在堤上,吃著盒飯,靜靜地度過了自己的 55歲生日。抗洪期間,鄭培民在大堤上整整待了 60多天,平均一天隻睡兩個小時,情況緊急時甚至還要衝上去搬麻袋搶險,即便在低壓已經升到 105的時候他也沒有休息,而是在夜裏兩三點鍾到大堤上查管湧。這對他這樣一個身患高血壓、心髒病和糖尿病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抗洪結束回家的時候鄭培民整整掉了 20多斤肉。這其實是對他生命的一次極限挑戰,但在鄭培民看來個人的身家幸福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危相比。

雖然官越做越大,但鄭培民卻從沒有拉開和老百姓的距離。湖南桃源縣漳江鎮有個川湘飯莊。說是飯莊,其實就是個灰頭土臉的路邊小店,小到隻有兩張桌子,走在路上一眨巴眼就可以略過它。鄭培民偏偏與這家飯店的老板李德勝成了朋友。李德勝身有殘疾,雖為“老板”,日子仍顯艱難。每次往來湘西州與長沙,隻要是坐汽車,鄭培民一行人準會到李老板的雞毛小店吃飯。每次,鄭培民都要從包包裏扯出一條特意帶來的香煙:“給,拿著抽!”李老板也有禮物回贈:自家醃漬的酸蘿卜泡菜。就是當上了省裏的領導,隻要路過,鄭培民的笑臉還是不改,照樣交錢吃飯。其實,李德勝的小飯館所處的位置並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飯菜手藝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鄭培民的秘書、司機都明白,培民書記用這種辦法既可了解民情,又不給當地政府添麻煩,也照顧了李德勝一家的生計。可鄭培民卻又從不說破,他顧及的,是殘疾人既要養家糊口,又不輕易受人施舍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