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自律的鐵將軍——黃克誠
黃克誠,1902年 10月生,湖南永興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家,大將軍銜。1955年 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 12月 28日在北京逝世。
在我黨我軍曆史上,黃克誠不僅以文武兼備,戰功卓著,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而彪炳史冊,還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忠實踐行黨的宗旨,嚴格自律,廉潔奉公,贏得了人民的讚譽和愛戴。
黃克誠同誌參加革命以後,無論是在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建立以後位高權重、生活條件優裕的時候,他都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個人生活從簡從低,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受到多年迫害的黃克誠被國家接回北京,安排在一處條件不錯的幹休所居住,但由於長期迫害導致他的眼睛不好,走樓梯吃力,後又被安排到市內的一處平房小院。這處房子建於解放初期,黃克誠住進去的時候隻簡單地修整了一下,到了雨季就多處漏雨。服務人員向上級反映後申請了款項準備好好修繕一下這棟房子,黃克誠聽說了就要來維修計劃親自審查,然後嚴肅地說:“不行,不行,好幾萬元呢,要辦多少事啊 !不要大修,簡單一些,哪裏透風漏雨,就修哪裏。”起初工作人員不同意,在老將軍的再三堅持下才隻好照辦了。
這處老房子由於建設過早,時間過長,又缺乏維護,供暖的鍋爐和管道都已十分老舊,到了冬季房子裏的溫度上不去,管理部門考慮到黃克誠年事已高,需要很好的保暖,所以決定對房子的取暖係統進行改造。但是給鍋爐提供燃氣的管道需要重新連接,黃克誠向管理部門詢問了當地普通群眾是否用得上這種供暖係統,服務人員告訴他由於設備投入需要資金過大,普通住戶目前無法承受。聽到這個答案,黃克誠堅決地拒絕了對他房子供暖係統的改造。
黃克誠的房子靠近街道,平時行人車輛密集,噪音幹擾嚴重,服務人員建議上級重新給他安排一個幽靜的地方休息,黃克誠反對道:“不要提,別人搬到這裏不同樣吵嗎?”服務人員隻好建議將小院落的圍牆加高,抵擋噪音。改造的材料都準備好的時候被黃克誠知道了,當他獲知改造費用行大規模的改造。
在黃克誠家裏有一條規矩,國家配備給他使用的公車絕對不準許用於私人用途。黃克誠的小兒子黃晴結婚時周圍很多人都提出用他的專車接一下新娘子,可是全家人都反對這種做法,黃晴騎著自行車就把新娘接了回來,然後一家人再叫上工作人員一起聚一下,吃頓飯就算辦了婚事。黃克誠不隻是對子輩要求嚴格,就是對孫輩也不例外。有一年冬天,黃克誠最疼愛的小孫子隻有七歲,因為得了感冒早上起來晚了,上學就要遲到了,外麵街道上又有厚厚的積雪,大家都很心疼孩子,有人就提議用專車送一次,黃克誠和夫人唐棣華立刻製止道:“現在你送他一次,他就想下一次。”應該從小讓他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不去依賴別人,學會自強自立。”結果最後孩子還是堅持步行去上學。
黃克誠早年東征西戰,十年動亂又深受迫害,導致他晚年身體不好,尤其支氣管炎症每到冬季便嚴重發作,咳嗽不止,渾身冒冷汗,甚至有時會持續幾十分鍾。中央領導同誌獲知他的身體狀況後多次要求相關部門安排他去氣候條件較好的京郊玉泉山療養。黃克誠拒絕道:“我的時間不多了,要抓緊為黨做點工作,哪有閑暇療養?”工作人員在向上級請示後告訴他,玉泉山的條件有利於他的身體恢複,而且可以給他提供工作的條件,這樣就可以一邊療養一邊工作了。這樣黃克誠才同意去療養地,不過做出了兩條規定:一是到玉泉山的夥食費不要補貼,吃飯全部由個人承擔;二是他一個人帶工作人員去住,家屬子女不能去。到了玉泉山後,黃克誠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遵守當地的規定,愛護當地的設施和物品。有一次家人來看望他,一起來的小孫子玩耍時不小心打碎了一隻杯子,黃克誠馬上讓工作人員用自己的錢買一個新的來,工作人員說:“這裏的東西壞了再去領一個就行了,用不著自己買。”黃克誠嚴肅地說:“你是一個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難道忘了?損壞東西要賠償,這是我們軍隊曆來的規矩,什麼時候也不能違背。我是個老兵了,不能因為今天當了高級幹部就不守規矩,搞特殊化。”工作人員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連忙取了黃克誠的生活費去買了一個新的杯子補上。
熱心幫助他人,但卻絕不收禮,這是黃克誠給自己也給別人定下的一條鐵規矩。黃克誠到中央紀委工作後,竭盡全力為受冤屈的人平反,解決大家的實際困難,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群眾,甚至是曾經迫害過他的人,隻要找到他,他都會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內千方百計地幫助。一位長春的醫生在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導致他精神上嚴重壓抑。“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萬般無奈之下,他給黃克誠和中央紀委寫信進行申訴。黃克誠了解到這位醫生的情況後,馬上聯係相關醫院的黨委,要求他們認真落實情況,妥善解決他的問題。醫院方麵查清實際情況並請示上級組織後,很快解決了這位醫生的平反問題,並給予了應有的待遇。這位蒙冤的醫生沒有想到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群眾,遇到的問題居然得到了黃克誠這般的關切,並且如此迅速地得到解決。滿懷感激之情,他給黃克誠寫了一封信,除了表達深深的謝意,也向國家和領導保證在將來的生活中刻苦努力,同時寄了一筐蘋果表達自己的謝意。黃克誠得知後,囑咐工作人員,說:“回信告訴他,幫他解決問題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是應該的,現在問題得到落實,放下包袱好好工作就行了,不必送禮。蘋果要堅決退回去,一筐蘋果要花掉幾十元錢,一個普通幹部一個月的工資啊,況且,不能助長這種風氣。”這個情況讓工作人員很為難:黃克誠的要求很正確,而且以他的脾氣,蘋果必須退回去;可是長春遠在千裏之外,蘋果郵寄回去的話肯定會在半路爛掉,造成嚴重的浪費。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隻好將這些蘋果送到商店去寄賣,賣來的錢寄還給那位醫生。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黃克誠回到北京後身體不好,很多老部下或他們的子女來看望他,也有些幹部是來向他反映情況,求得幫助的。有時候來人會帶些水果糕點等禮品,黃克誠一再囑咐身邊的工作人員,專程來看望的人,帶點水果之類的東西可以收下,凡來求我幫忙辦事帶東西來的一律拒收,當然按政策規定應該辦又可以辦的盡力辦,不符合規定的決不能辦。
黃克誠晚年複出後一直在中紀委擔任領導工作,他時刻關心著黨風建設,不僅以身作則,忠實踐行黨的宗旨,還結合在中紀委工作期間接觸到的大量違紀現象,悉心研究,提出了無產階級執政黨的黨員應該具有的品德和風格,共15條,先後在一些會議上作演講,後來又組織撰寫成文,在報刊上發表。他殷切期望所有共產黨員,在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嚴格進行自我改造,擔負領導職務的幹部更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範行為,為增強黨性、端正黨風作出表率。
在平凡的工作中書寫忠誠——陳淳
從走上領導崗位的那一天起,我就有兩個轉變,一是由民變成“官”,另一個則是由社會的主人變成社會的公仆。在我的心裏,“公仆”的分量遠遠大於“官”的分量。——陳淳
陳淳,男,1950年 4月 21日出生,1968年 9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 3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始任吉林市委副秘書長,1998年後,兩次兼任市企業改革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一次兼任市企業和社會穩定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政府對陳淳充分信任,經常把他放到“前沿陣地”委以重任。作為兩輪企改辦的常務副主任,陳淳參加了所有重點困難企業的改革攻堅策劃工作和具體攻堅工作。
1998年,吉林市在吉林省內率先啟動了涉及近 3000家國有及集體企業、超過 10萬職工的企業改製工作,陳淳在企改辦工作,負責製訂具體的改製方案,組織協調各方麵相關部門和人員,而且負責對各個企業的改製方案進行審批。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權力,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產通過他的審核批準後,就將通過改製而改變歸屬。陳淳對下屬說,這個權是黨和人民群眾給的,不可以用錯了、用偏了。陳淳帶領改製辦的同事們嚴格按照政策法規,對每家企業的改製方案都細細審查,針對每一家企業的具體情況實行“一廠一策”的方針,幫助企業修改、完善改製方案,確保國有資產不會流失,同時保障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陳淳說,改革就是一次攻堅,要實現克難求進,必須大膽試、大膽闖,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才有希望和可能找到出路,擺脫困境。“隻要有利於發展,隻要有利於職工安置,隻要能辦成事,我們就決不被條條框框束縛,猶豫不決,不敢邁步。”進行改製的企業很多都是處於嚴重困境中的,陳淳在實際工作中勤於動腦、靈活應對,通過各種巧妙的變通手段盤活局麵。原市襪廠在 1998年改製時已將全部資產處置掉,948名職工的安置成了大問題,陳淳獲悉後十分重視,運用政策將部分公企房重新劃撥給企業,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他還建議企業申報關閉,使得部分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中心進行再就業而得到安置。在陳淳的策劃指導下,通過職工“內欠”折資入股組建新的公司,順利完成了企業改製,新注冊的金蒂雅針織公司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廠長李振作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如果沒有陳淳,我們的廠早就不存在了。今年,我們的產值有望達到 1000萬元!”在實施企業改製的過程中,陳淳也曾遇到來自各方麵的壓力,但他始終堅持原則,為了維護國家和群眾利益絕不妥協。有一戶改製企業將僅存的有限資產都用於職工安置了,企業的債權人找來新聞媒體記者就此事采訪陳淳,試圖借助新聞輿論逼迫陳淳修改改製方案。記者開門見山、咄咄逼人地問:“吉林市企業改製是怎麼維護債權人利益的?憑什麼讓債權人蒙受損失?”陳淳冷靜地講:“我隻知道中央強調穩定壓倒一切,沒有聽說債權人利益壓倒一切,妥善安置職工是維護穩定的需要;國家政策明確規定了資產處置分配的排序,我們按國家政策辦事有什麼錯?”記者被問得啞口無言,隻好低頭承認陳淳的觀點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