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黑三黃”的啟示(1 / 1)

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著眼於怎樣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同時還要促使農、林、牧、副、漁五業全麵發展。在實現這一宏偉大業的征途上,色彩又能發揮什麼作用呢?在一般人看來,田裏的稻葉子似乎永遠是那麼青青一片,但是在有心人——著名農業勞動模範陳永康眼裏,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根據幾十年的種田經驗,他發現,要使晚稻豐收,稻葉子的顏色在一生中必須經過“三黑三黃”的變化(所謂“黑”,是指葉子呈“深綠”色;“黃”,是指葉子呈“黃綠”色),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據農學家們後來的研究證實,晚稻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它的生理特點和要求是不一樣的。葉子發“黑”,表示氮素增加,可以促進作物生長。葉子轉“黃”,則表示氮的代謝下降,新生器官的生長受到某些抑製,同時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卻相對提高,並分配到作物的莖、蘖、穗上去,有利於促進稻子的莖葉硬壯,籽粒飽滿。於是,根據“三黑三黃”的規律,稻子什麼時候該施肥,施多少;什麼時候該排水烤田……陳永康都心中有數,就像母親給孩子喂奶一樣細心、準確而及時。當秧苗栽入田裏後,首先要讓它把肥料和水“吃飽”“喝足”,以有利於分蘖,這時葉子就發“黑”。但又不能一直“黑”下去,所以到分蘖末期,肥力落勁並結合輕烤田,使葉色從“黑”轉“黃”。不然的話,就會產生無效分蘖。從分蘖末期到幼穗開始萌生,這是爭取水稻豐產的重要時刻。要求是:稈壯穗大。辦法也是先施肥讓葉色轉深,就是所謂“二黑”,使水稻有足夠的葉麵積進行光合作用,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積累。但“二黑”如果過頭,也不利於形成壯稈,所以要結合重烤田,轉入“二黃”。“二黃”之後,水稻進入孕穗期。再一次複水施肥,葉子就出現“三黑”,目的是使稻穗成為“大肚子”。到抽穗前,為了促進灌漿結實,又需結合輕烤田,使葉色轉淡,產生“三黃”。結果是使穗中的粒籽飽滿,變得沉甸甸的,當然也就提高了單位麵積的產量。無獨有偶。農學家們還發現棉花在“現蕾期”“結鈴期”和“吐絮期”這三個時期,葉片也會產生“三黑三黃”的變化,並根據這種變化總結出“三促、三控、爭三桃”的高產經驗,受到了棉花科技界的關注和重視。除了水稻、棉花“三黑三黃”的啟示,有些莊稼還能通過色彩“說話”。人們都知道,當輕拂的微風,掀起萬頃金黃色麥浪的時候,麥子就可以收割了。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麥粒在幼嫩時,表皮細胞裏有許多葉綠素,所以看上去是淡綠色的。隨著麥粒的成熟,種子含水量逐步減少,生理機能也衰退了。這樣,葉綠素就被破壞,而原來被葉綠素所掩蓋的葉黃素等色素就大露頭角,或者重新形成。葉黃素的基本色調是黃的,因而金黃色的麥浪,就成了收割的“信號”。.莊稼通過色彩這樣“說話”,在油菜收割時特別有價值。原來,油菜有一個很壞的脾氣,角果成熟後,略微振動一下,就會自動開裂,把菜籽散落,造成不少損失。所以有經驗的農民都懂得:“十成熟七成收,七成熟十成收。”意思是說,油菜在七八成熟的時候收割最好。具體的時間又怎樣掌握呢?一般在落花後25~30天左右。特別要注意植株顏色的變化;大部分角果呈枇杷黃色,角果中的籽粒開始變成棕褐色,而角果還沒有開裂,此時動手,收成最好。

趣聞逸事

莊稼“開口”求“醫”

不但如此,莊稼一旦害病,還會通過色彩“開口”求“醫”。例如在金黃色的麥穗中,有時會夾雜一些烏黑色的穗子,上麵一顆好麥粒也沒有。這表示麥子得了一種“黑穗病”,據研究,病是由一種“黑穗菌”寄生引起的。黑穗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化出許多黑色孢子,代替麥子正常的發育過程,因而抽出的麥穗就是黑的了。這些黑粉還會隨風飄到別處造成更多的危害,所以麥田裏如果看到這種“黑穗”時,一定要連根拔去並用火燒掉。又如油菜開花結莢時,常可看到有的花梗上出現一種乳白色的隆起疤斑,就像“龍頭”一樣。這表示油菜得了一種由“白鏽病菌”造成的“龍頭病”。這種病不但影響當年油菜產量,而且還會把病害傳播到下年,所以一定要把“龍頭”和有病殘株徹底清除掉。再如在稻田裏,秧苗插下不久,如果受到一種“赤黴菌”的侵襲,就會紛紛變成黃色而枯死,這叫得了“惡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