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耳的解剖(1 / 3)

正常人都有兩個對稱的耳朵,看似裝飾,其實不但構造複雜,而且功能也很奇特。它像一台收音機,能收集不同頻率的聲波。它作為身體的平衡器官,又非常像飛機上的陀螺儀,使人體保持平衡,因此它具有聽覺與平衡這兩種重要功能。

耳,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它們相互連接,協調工作。外耳又包括耳廓與外耳道。耳朵的結構和功能收集音波的耳廓

耳廓外型像收音機的喇叭,具有收集聲波的功能。人類的耳廓及附著的肌肉已經退化,聽聲音時不能像騾、馬等哺乳動物那樣把耳廓豎起來對著聲源,聽力差的人為了能聽清聲音,常用手掌來擴大耳廓,若單側耳聽力下降時,常需扭轉頭部以健側耳對著聲源的方向。

右側耳廓

耳廓以軟骨作為支架,表麵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皮膚。耳垂由脂肪和結締組織組成,沒有軟骨支撐,配戴耳環時常在 此處紮耳孔。

耳廓的兩麵結構不同,其外麵(前麵)坑坑窪窪、凸凹不平,卷向外麵的遊離緣稱耳輪、由外向內分別是對耳輪、三角窩、耳甲腔。耳廓前方的孔即外耳道口,它是通向外耳道的人口。耳屏則像屏風一樣擋在外耳道口的前麵,它是外耳軟骨的一部分。當外耳道發炎時,壓迫它可能會有明顯的疼痛。耳廓的背麵較平,但又稍稍膨隆,從後麵看,耳廓又像貝殼。

有趣的是在耳廓上能夠畫出一個倒臥著的胎兒形象,胎兒的心、肝、肺、胃、腎等髒器的位置恰好是人體相應髒器所對應的耳針穴位,這說明小小的耳廓與人體各髒器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對應關係。這一直引起人們極大興趣,並廣泛應用於臨床,醫生們常在耳廓上用耳針與“埋豆”方法治療各種疾病。

曲折的外耳道

外耳道就是我們常說的耳道眼兒,從外向深部看去像一條黑洞洞的隧道,它狹窄而彎曲。解剖學研究指出,外1/3的外耳道方向是向內、向後、向上,內2/3方向轉為向內、向前、向下,因此外耳道走行為“3”形,難怪鑽進外耳道的昆蟲進去以後就不容易跑出來。

由於外耳道彎曲的特點,醫生檢查耳朵時不得不向後、向上牽拉耳廓,將外耳道拉直,隻有這樣才能看清外耳道以及內端的鼓膜。

新生兒則與成人不同,由於外耳道骨部尚未形成,所以外耳道呈縫隙樣,醫生想看到新生兒的鼓膜就得向下牽拉耳廓,同時向前牽引耳屏才成。

外耳道各段的口徑不同,其中有兩個狹窄之處。一個位於距鼓膜3~4毫米的骨性外耳道,是最狹窄的外耳道峽部;另一個是在軟骨與骨部的交界處,這裏是異物最易停留的地方。

下麵介紹一下骨部與軟骨部。軟骨組成了外耳道的外1/3,內2/3則由骨組成,稱外耳道骨部。整個外耳道表麵覆蓋著一層皮膚,軟骨部皮膚上有細毛、皮脂腺和耵聹腺,分泌皮脂和耵聹,能防止外界粉塵、碎屑及小蟲進人。由於外耳道皮膚和軟骨附著較緊,生癤時疼痛劇烈。

骨性外耳道的前壁是下頜窩的一部分。若外耳道發炎時,隻要下頌關節運動,包括咀嚼、講話與打嗬欠等,就能引起明顯的耳痛。

骨性外耳道後壁與乳突相鄰接,當乳突急性炎症或有“膽臘瘤”形成時,骨性外耳道後上壁向下塌陷,由此能夠推斷乳突病變。

此外,外耳道軟骨前下方有數個小裂隙,外耳道內外的炎症可經此竄通,而腮腺位於耳廓的前下方,當腮腺化膿時,膿液可經過裂隙進人外耳道,外耳道炎也自然可以侵及腮腺而引起疼痛和局部腫脹。

富有光澤的鼓膜

外耳道口是外耳道的外端,鼓膜是內端,由鼓膜將外邛與中耳分隔開。正常的成人鼓膜呈橢圓形,其高約9毫米,寬8毫米,厚1毫米。總麵積約90平方毫米。鼓膜像一張薄紙,然而卻是由三層組成。靠上部的是兩層,因而張力較小,稱做鬆弛部;下部張力大,叫做緊張部。鼓膜的中心向內凹陷,呈漏鬥狀,中心部最凹點相當於錘骨柄的尖端,稱為臍。為方便描寫和記錄病變的位置,通過臍將鼓膜分為前上、後上、前下和後下四個象限。鼓膜並非直立在外耳道,而是呈45度至50度角當外界光線照射時,因反射關係由中心四處形成一個錐形光帶,這就是光錐。鼓膜的大部分呈灰白色,有光澤又半透明,加之光錐的存在,因而有“耳鏡子”的綽號。

醫生們通過額鏡和燈光的幫助,能清楚地看到鼓膜,通過它還能看到錘骨柄,根據鼓膜的特殊改變判斷中耳病變情況,已經成為醫生的重要診斷方法。

豐富的寶藏庫——鼓室

從鼓膜再向裏即是一個含有氣體的空間,像一間小屋,它就是鼓室,鼓室體積非常小,僅僅有1毫升大,鼓室內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其六麵牆壁都毗鄰著重要器官。

先讓我們看看鼓室的頂壁,即相當於房子的天花板部分。它是一層3毫米厚的骨板,叫做鼓室天蓋,顱腦就在它的上麵,大腦的顳葉與之毗鄰。有時骨板菲薄如紙,小於兩歲的孩子們的天蓋上骨縫沒有關閉,個別成年人也有未閉合的,因此鼓室的病變能影響大腦。患化膿性中耳炎時,中耳的細菌可以通過骨縫或裂隙到顱內去,引起化膿性腦膜炎和腦膿腫等並發症。當顱腦外傷時,也可因腦膜破裂使腦脊液流進中耳而成腦脊液耳漏。

再看看鼓室的下壁,它相當於房子的地板,也是一層薄骨板,板下麵則有一條大靜脈,就是頸內靜脈。若它遭破壞或缺損,細菌即可進入靜脈,隨血液流遍全身,引起致命的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