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京都園的街頭,總是能看到裝扮整齊的藝伎匆匆而過,向那些透著昏黃燈光的木屋走去。她們傳統的優雅氣息與現代化的都市背景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十分自然。京都果然是一個在細節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天衣無縫的城市。
盤著日本傳統的發髻,妝容厚重,滿臉粉黛,一雙柳葉細眉,一對顧盼美目,一點猩紅櫻唇,如雕飾華美的人偶,雖是濃妝豔抹,卻又在舉手投足間透出從容與優雅。這樣精致的美女撫琴在手,且歌且舞,又怎能不讓你心旌搖動?
作為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化,日本的藝伎形象如今已家喻戶曉,成為日本最具特色的文化象征之一。京都是日本藝伎文化發展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裏程碑,藝伎文化是以京都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京都的祇園更被稱為藝伎大本營。
京都藝伎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江戶時代京都著名的八阪神社附近有許多供旅人歇腳的“水茶屋”。除了點心和茶水之外,這裏最吸引人的就是年輕的女服務生,她們表演的輕歌曼舞引得相當數量的客人駐足。老板自然也不會忽視這個吸引客人的好手段,開始組織旗下的茶汲女進行有計劃的才藝培訓,這便是藝伎文化的雛形。
就這樣,普通的水茶屋變成了高級的料理亭,舊日的歌謠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新時代的樂章。藝伎表演搖身一變,不再是水茶屋的附屬,而是有了專門的培訓中心和專業的藝者,耳濡目染的學習優雅身段、化妝技巧、茶道花道、優美舞蹈、端莊禮儀。一把三味線被纖纖玉手撥弄得出神入化。水茶屋有表演需要時特意請藝伎們來,舉手投足間已有了職業風範,客人看得更加如醉如癡,商人賺得盆滿缽滿,小小的屋子裏蓬蓽生輝。在藝伎風光一時的年代裏,京都作為大本營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京都的花街遊賞成為極為風雅之事,文人墨客趨之若鶩,可謂“五陵年少爭纏頭”。即使是藝伎行業遭到衝擊的今時今日,那些訓練有素的藝伎也從未低下過高傲的頭。她們始終對自己的行業充滿信心,用行動時刻提醒著世人:藝伎是京都的象征,是京都和日本的“臉麵”,對於這項傳統的古老文化必須加以保護和發揚。
在京都最繁華的花街——祇園,每到夜幕微垂,華燈初上,便迎來了一天中最絢爛、最熱鬧的時刻。那些有著傳統氣息的木質小屋紛紛亮起迎客的燈火,低垂的竹簾後傳來酒客的談笑聲,藝伎的服務從這裏開始了。身處現代都市的藝伎們依舊嚴格保持著業內古典的傳統風格,她們身著和服,講一口柔柔的京都方言,談吐大方,舉止得體,禮數周全,多才多藝。
漫步在祇園街頭,總是能看到裝扮整齊的藝伎匆匆而過,向那些透著昏黃燈光的木屋走去。她們傳統的優雅氣息與現代化的都市背景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十分自然。京都果然是一個在細節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天衣無縫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