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恨它,也要去華盛頓,如果你愛它,也要去華盛頓。
這是根據一句經典台詞改的。為什麼要去華盛頓?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美國首都。
對美國的言說可說是千頭萬緒,不好開口。過去我在長篇小說《獵人峰》裏痛罵過他,在《我的鄰居》裏恨過他(也可以用“它”字吧?)華盛頓的冬天可說是一個風大、寒冷而又可愛的城市。傻瓜相機裏照出來的鏡頭可放很大,因為它的天空纖塵不染,建築仿佛全是新的,或是被水龍頭衝洗過的。天空藍得恐怖,就像是在另一個世界的空間。
它的建築,全是古希臘式的,全是大理石的,高貴、典雅、莊重,宛如神話。人煙稀少,就像走在遠遠的郊野,一路開玩笑說,這不像是米國,像是黃陂(武漢的一個縣)。但更像是公園。而白宮及周圍的建築群就真的叫國家公園。這個“公園”太大,太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還要跨越州界、大河。但也有一個中心,這便是在一條中軸線上的林肯紀念堂、華盛頓方尖碑、國會山的白宮。一個大國首都這麼少人,真的沒想到。
這個首都的設計應該說是獨具匠心的。事實如此。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國會最後達成妥協,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長寬各為16公裏的地區作為首都地址,並請法國工程師皮埃爾·夏爾·朗方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這個法國人為美國增色不少。
但為什麼不把首都放在紐約?看來美國人有眼光,紐約如今已經是水泄不通了,跟咱們北京差不多,跟莫斯科也差不離,就是個大塞車的下場。
58萬人,當然不會擁擠。中國的一個地級市也比他人多。華盛頓全稱應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所以你在說首都周圍這個地方時,你必須說華盛頓DC,否則美國人不知道你要去哪裏的。
波托馬克河雖然穿過首都,卻是野的,絕無汙染,野鴨、雁鵝大群的在水裏隨波逐流,兩岸都是植物,少有人煙。我們先去的林肯紀念堂在河之北的馬裏南州,白宮、國會、最高法院以及絕大多數政府機構均設在這邊。對岸是弗吉尼亞州,五角大樓即美國防部在那邊。
林肯紀念堂和所有華盛頓的建築一樣,用純白色的大理石建成。高大巍峨,我們的毛主席紀念堂可能參考了此,但沒有如此威嚴和雄偉氣勢。台階非常陡,有可能人仰馬翻。台階是57個,是他在世的年齡。36根石柱子,象征他當時領導的36州。北風如刀,爬上去隻有進入一座不太親切的神廟的感覺。林肯坐像森嚴不可侵犯。林肯為美國第16任總統,也是唯一的平民總統,出身低微。他領導了美國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5年4月15日晚上,林肯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暴徒刺殺,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他正陪他夫人看戲,也是唯一一次陪夫人看戲。人咋就這麼倒黴!
從紀念堂往前看去,就是一個長方形湖,盡頭就是華盛頓紀念碑,高169米,整個華盛頓的建築不允許超過此。說到這座方尖碑,很有特點。雖都是白色,上下有色差。什麼原因呢?1848年此碑開始建造,但1854年南北戰爭又停止了,1876年戰爭結束又重建,就有了兩種顏色。此碑有190個國家運來了大理石,當時的清政府也運來了兩塊,上刻有福建巡撫司題詞:“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裏,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嚐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裏,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此公不僅對華盛頓了如指掌,評價還奇高的。當今“特色”官員,幾個能有此清朝官員眼力與思想?
華盛頓征戰多年,從未受傷,但子彈多次打穿過他的帽子,他有一句名言:“敵人的子彈聲音很悅耳。”不錯!一個站得很高的人,視死如歸的人,很喜歡聽敵人的子彈。現在他就站得很高。
紀念堂的右邊,是越戰紀念牆。為華人建築師林纓所設計,林纓是林徽因侄女,網上說她是百年美國100位最重要的人物。但這麵牆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建築,隻不過是顯示了對人、對死者的尊重。就是依路的起伏將5萬多戰死的美軍名字一一刻在了石頭上。還在旁邊將名冊放在雨不能淋的箱體中,查檔案一樣可以很容易找到犧牲的名字在哪區哪塊石頭上,便於獻花。越戰我們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他們的名字在哪裏。有時甚至是保密的,比如關於對越反擊戰、朝鮮戰爭,中國軍人死亡的數字是國家機密。嗚呼,可悲。
紀念堂的左邊是韓戰牆。牆上是用激光雕刻出的韓戰美軍的群像。而草地上是一組美軍身披白色袍子的雕塑,十分新穎。有點像我們的奇襲白虎團中誌願軍披的東西,在雪地上打仗的。韓戰的紀念有創意。特別是一組雕塑,一個女兵抱著一個死去的男兵,極度悲痛,旁邊一個士兵仰天長嘯,很震撼,有點像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圍城紀念館裏的那組雕像。19尊雕像加上19塊大理石激光雕像,加起來38,象征韓戰停火線三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