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西南地區(3)(1 / 3)

雲南

上關—下關位於雲南省大理市之北南,其間因有著名的蒼山、洱海,故要從陸路進出大理古城,必須經過上關和下關這兩處防守要塞。

依山臨水的大理古城,古稱太和城。位於該城以北的是上關,原稱“龍首關”,又因其位於洱河之上遊,故又有“河首關”之稱;位於該城以南的是下關,原稱“龍尾關”,又因其位於洱河之下遊,故又有“河尾關”之稱。據史書記載,上關和下關這兩座古關城,都是公元738年南詔統一“六詔”建立大理國遷都大理時所建。至於大理國為何定都大理,不僅僅因為其地勢險要之故,恐怕還有這裏美麗的風景吸引了段氏皇族。確實,在上關與下關之間的蒼山和洱海,既是大理古城東西兩側的天然屏障,又使上關和下關顯得更加險要。而聞名遐邇的大理石產地——蒼山,其山勢雄偉,橫列如屏,挺拔峻峭、嵯峨壁立的十九座山峰,海拔幾乎都在三千米以上,主峰馬龍峰則高達四千一百餘米。山中那十八條溪水,更是懸流飛瀑,雷霆砰轟,從群峰之間向下飛瀉後東流而去,四季不絕。當然,山間那變幻多姿的飛舞祥雲,有時如玉帶一般橫束在山腰之間,有時又濃如潑墨遮蔽了山色之美。特別是玉局峰上升起的那朵“望夫雲”,宛如一位白族少女探身眺望洱海似的,其實她陪伴著她的心上人呢。原來,傳說在南詔時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叫阿鳳,她不畏權貴和世俗,勇敢地與青年獵人阿龍相愛了。然而,國王為了阻止阿鳳與阿龍相愛,竟然將阿龍迫害死在了洱海裏。對於戀人阿龍的死去,阿鳳悲痛萬分,最後竟然化作一朵望夫雲,永世飄浮在蒼山之巔,盼望著自己的夫君早日歸來。其實,蒼山間除了這一美麗的傳說外,最引人入勝的要數雲弄峰麓的“蝴蝶泉”了。寬約兩三丈的蝴蝶泉,四周有大理石欄杆圍護,旁有橫臥泉麵而過的古樹一株,每年農曆四月間古樹花開,其狀如彩蝶。每當這個時候,蝴蝶群集,翩躚飛舞,一隻隻連須鉤足,從樹頭倒垂泉麵,就像是一條絢爛的彩帶。而泉邊的樹叢中,亦有各色彩蝶飛舞,五彩繽紛,絡繹不絕,這便是著名的“蝴蝶會”。至於蝴蝶泉名稱的來曆,也有一則與“望夫雲”相類的淒美傳說。傳說,蝴蝶泉原名“無底潭”,一對情人為了反抗封建王公的壓迫,最後雙雙跳入潭中化為一雙大蝴蝶,故有“蝴蝶泉”之名。

遺憾的是,有著如此淒美傳說和景致的蒼山洱海之間,同樣上演過一場場血腥的廝殺。例如,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從四川出發,兵分三路向雲南進軍。十二月,行程一千多公裏的元軍首先攻克了大理城北邊屏障——上關,接著又揮師攻克大理古城,並俘虜了國王段智興等人,從而滅亡了有著五百一十六年曆史的大理古國。又如,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大將傅友德率領征南左將軍蘭玉、右將軍沐英等統率大軍,長驅直入雲南境內,征討元朝殘餘勢力梁王所部。梁王逃走而死後,其所屬各郡縣都紛紛投降,隻有大理土酋段世以為大理城成堅固,且地勢險要,又兼有上關和下關這兩個要塞作為屏障,所以堅持據城自守,不願降順。左將軍蘭玉和右將軍沐英兩人奉命率部進攻大理,段世探知明軍迫近的消息後,便集中兵力扼守下關,企圖阻止明軍南進,以保衛大理古城。蘭玉和沐英率領部隊到達品甸後,立即派遣部將王弼率部由洱河東岸繞至上關,成為犄角之勢。隨即,蘭玉和沐英到達下關城下,緊急製造攻城器具,做好了攻城的準備工作。同時,又派遣胡海率部由石門小路夜間渡河,繞到蒼山後麵,再攀著大樹沿壁而上,在山上插了很多旗幟。這時,右將軍沐英的士兵望見旗幟後,全都踴躍歡呼起來,聲震山穀,嚇著段世守關城的部隊膽戰心驚,頓時混亂不堪。沐英見狀,身先士卒,策馬過河,率部乘勢進攻,即便水深沒及馬腹也全然不顧,遂一舉突破下關。同時,胡海指揮山上的部隊也像猛虎一樣衝了下來,前後夾擊,段世部隊潰不成軍。乘敵軍四散潰亂、驚魂未定之際,右將軍沐英率部一鼓作氣攻克大理,並俘虜了酋長段世。

貴州

婁山關

對於婁山關的威名,人們大多是從毛澤東那《憶秦娥·婁山關》詞中所獲知。確實,位於貴州省遵義市以南五十公裏處的婁山關,地處逶迤於遵義、桐梓、正安、綏陽四地數百裏間婁山山脈之主峰——大婁山關口處,這裏山勢莽蒼,群峰險峻,壑底陡立,易守難攻,素有“黔北第一險要”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