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氣象特點與養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古代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為立春。
“立春”一般在“春節”前後,此時在氣象上雖仍屬冬季,但一年中最寒冷的隆冬季節已過,氣溫開始漸漸升高,土壤開始從下層解凍,凍土層深度逐漸變淺。此時,位於華北地區的北京,其平均氣溫已由1月的-5℃左右,升高到-2℃左右;平均最低氣溫由1月的-10℃左右,升高到-7℃左右。位於華東地區的南京,平均氣溫已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4℃左右;平均最低氣溫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0℃左右。
隨著春天的到來,人的機體與萬物一起萌發,蘊藏著勃勃的生機。但由於我國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北方地區此時雖不像寒冬臘月“三九”、“四九”那樣寒冷,但最低溫度還在0℃以下,早晚仍較冷。所以在初春時節不應過早地脫掉棉衣。在我國許多民間養生保健諺語中,有“春不減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凍,到老不生病”等說法。在日常生活中,領會和應用這些諺語,對保護身體,避免受涼感冒有積極的作用。
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季屬“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而人的五髒與之相對應的是肝。木的物性是生發,肝髒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在起居方麵,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通。這就要求人們早睡早起,注意增加室外活動量,克服倦懶思眠,使自己的精神情趣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從情緒上講,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對肝髒非常有利。所以從立春開始在精神養生方麵,要力戒暴怒、憂鬱,做到心情舒暢、樂觀向上,保持歡快的心境。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國曆來都很重視這個節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會參加一些迎春大典活動。除此以外,還有打春牛、喝春酒、吃春卷的習俗。立春的習俗,不僅反映我國古代人民對春耕生產的重視,還包含著科學的春季養生思想。迎春活動就是提醒人們春天來了,要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陶冶情操,使得心神愉悅。鞭打春牛則可使身體得到適當的運動,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吃春卷則表現出古人對春季飲食的重視,春卷菜多而麵少,其中的豆芽、韭菜、大蔥、雞蛋等均為春季飲食之佳肴。立春後的飲食調理對身體健康很重要,宜甜少酸,還要少吃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春季養生重在陽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萌芽。人與大自然相應,機體新陳代謝旺盛。曆代養生學家將這一時期的養生原則總結為“三月養生重在陽”。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麵:
重在養肝。中醫學中,肝主疏泄氣機。春季養肝,首先要注意調暢情誌,即要善於駕馭和調控好自己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思慮過度,憂愁不解,就會使體內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導致髒腑功能紊亂而引發疾病。
宜常鍛煉。春天,冰雪消融,萬木吐綠,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人們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戶外運動,將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對身體健康十分有利。
飲食宜淡。春天應選擇既利陽氣升發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黃豆芽、綠豆芽、柑橘、蔥、蒜、香菜、蜂蜜等,還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和野菜,如春筍、菠菜、韭菜、香椿、薺菜、柳芽等,以利體內積熱的散發。最好不要食用生冷、油膩、黏硬的食品,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順應氣候。俗話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天孩兒麵,一天變三變”。早春時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所以人們應順應氣候特點,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衣著,以防中風、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春季養生之衣、食、住、行
經過了寒冬的蟄伏,春風初降,春日融和,萬物開始萌發,逐漸欣欣向榮,正是疏筋活骨的好季節。春季養生,應從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做起。
衣。
春季是我國氣候中冷暖交替、天氣多變的季節。今天是春風和煦,明天就變得寒風襲人;白天氣候宜人,晚上卻會寒冷異常。因此春天的穿衣宜早晚增衣,中午減衣。衣著以保暖禦寒,增減隨意,美觀得體,鬆緊適宜為原則。應穿寬鬆舒適的衣物,不佩戴任何飾物,如手鐲、項鏈、耳環、腰帶等,以免影響身體的氣血循行。
衣料的選擇:
春天忽冷忽熱,所以在選擇衣料時首先要選擇具有一定的保暖性而又柔軟透氣吸汗的衣料,如純棉、純絲綢的料子最適宜做內衣內褲,對皮膚有保養作用,不會引起皮膚瘙癢;全毛薄花呢是春天套裝的上好選料;全棉細帆布、磨絨斜紋布、燈芯絨等也是上佳的春季服裝麵料,可以做成各類休閑夾克、襯衫及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