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征禮一過,就得準備大婚慶典了。大婚吉日定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照滿州的婚俗,發嫁妝須在進期的前一天。阿魯特氏的妝奩多達360台,需連發4天,從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起,皇後就開始向宮中送嫁妝。妝奩中真是應有應有,僅兩廣總督瑞麟與粵海關臨督崇禮辦來的紫檀木器,就有幾十台。但有趣的是在這諸多桌案木器中,卻獨缺一張床。
床自然是有的,它早已被安置在坤寧宮東暖閣。這張床非同一般,是一個閣間。床東西柱房下置一張紫檀茶幾,幾上一對油燈,油中竟加蜂蜜,期望皇帝和皇後,好得“蜜裏調油”似的。床上的帳子本來是黃緞的,為表示喜慶則換成紅色的。
吉期雖選定九月十五日,儀典卻從十三日半夜便已開始,太和殿前,陳設全部鹵簿,丹陛大樂,先冊封,後奉迎;十四日寅初時分(淩晨三點多鍾),同治皇帝禦駕太和殿,親閱冊寶。冊封皇後的製敕,一篇精致堂皇的四六文,鑄成金寶;綴於玉版,同內閣撰寫、工部承製,僅此就花銷了黃金1000多兩。
“皇後之寶”(大印)亦用赤金所壽,四寸四分高,一寸二分見方,交龍紐、滿漢文,由禮部承製,花銷了銀子100舊多兩。冊封的使臣仍是靈桂和徐桐,他們受命下殿後,跟在供奉“玉冊金寶”的龍亭後麵——龍亭自然是被人抬著,直趨後邸。
阿魯特氏大門口由崇綺率領全家親丁跪接,二門中由崇綺夫人率子婦女兒跪接。等在大廳上安放好了冊寶,皇後方始出堂,先正中向北跪下,聽徐桐宣讀冊文,靈桂把玉冊遞給左麵的女官,她跪著接過來再轉奉皇後。金寶也是這樣一套授受的手續。冊立大典,到此完成。冊封的二位使臣即回宮複命。
大婚的儀禮,原是滿漢參合,而“六禮”中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親迎”。皇帝大婚不親迎皇後,於禮有悖。但果真親迎,當奉迎專使承旨奉迎皇後時,她們跪進朱筆,同皇帝在如意正中,朱筆大書一個“龍”字,然後將這柄如意放在鳳輿中壓轎,這便是“如朕親臨”之意,以此代替皇帝親迎。
奉迎的儀節,當然以滿洲的風俗為主。奉迎專使既使都是女眷,也要全部騎馬。威風而又喜慶的馬隊仍由龍亭作為前導,一塊來到後邸,崇綺帶領全家仍有一番跪接儀式。等把鳳輿在大堂安置好,十位神速晉命婦便到正屋謁見皇後,然後侍候皇後統妝,按照宮廷禮儀皇後頭必須梳成雙鳳髻。皇後收拾停當,由眾人服侍坐上風輿,鳳輿在子初一刻(晚上十一點多鍾)出後邸上路,皇後由大清門被抬入宮,到宮裏時,當是十五日淩晨了。
一吃過午飯,文武百官,紛紛進宮,在太和殿前,按著品級排班;申初時分(下午三點多鍾),同治皇帝臨殿,先受百官朝賀,然後降旨遣發陳設在端門以內、午門以外的鳳輿,奉迎皇後。奉迎的專使是兩福晉、八命婦,兩福晉是載淳皇帝的嬸母,悼親王奕綜和恭親王奕沂的福晉,八命婦原則上應是既結發、又有子孫的一品夫人。
皇宮中的禮儀是非常繁縟複雜的。皇後新娘子要跨過極旺的炭火盆,以示“紅紅火火”;跨過蘋果馬鞍,以示“平平安安”,這才能和皇帝拜堂。要拜天地、壽星,皇後還要單拜壽星。
然後皇帝皇後在東暖閣行坐帳禮,吃名為“子孫餑餑”的餃子。這饞子一下鍋就得撈出來,呈給皇帝皇後,完全是生的,但不能說生,咬一口吐出來,藏在床褥下麵,說是這樣可以早生貴子,接著皇帝暫時到前殿休息,等候作為奉迎專使的福晉命婦為皇後頭上。在滿洲人說來,叫做“開臉”,用棉線絞盡臉上的汗毛,然後用煮熟的雞蛋剝了殼,在臉上推過,立刻便現出了容光煥發的婦人顏色。等打扮好了,再吃宮裏稱做“團圓膳”的合巹宴。
到這裏,帝後大婚盛典的全部儀禮始告完成。
不論大小官員以及吏役,凡跟“大婚”沾上邊的,甚至不沾邊的,都受到了封賞、得到了好處。在皇帝“大婚”的這一年,不管是刑部秋審,還是各省奏報的死刑重犯,一律停止勾決。這樣一來,連被判死刑的罪犯,都沾上了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