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很生氣,過了好大一會,又問馮唐:“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廉頗、李牧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主權力,不幹涉他們的具體事務,隻要求他們打勝仗。而現在魏尚光雲中郡太守,優待士卒,打了很多勝仗,匈奴不敢接近雲中,但卻因上報戰功時交的敵人首級比他報的數字差六個人頭,陛下就把他罷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賞,出了小錯受重罰。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恒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複他的雲中太守職務,並任命馮為車騎都尉。
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橋,被一個行人驚了拉車的馬,於是此人被抓來交由廷尉張釋之處理。張釋之是個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漢文帝麵前據理爭辯著名。他仔細審訊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為聽到車馬聲音,遠避不及,而躲在橋下,過了好一會,以為車馬已過,卻不料出來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車馬,撒腿逃跑,車馬被驚。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要“罰金四兩”,張釋之就這樣判決了。劉恒大為不滿,說:“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馴,要是別的馬,不就傷了我嗎?廷尉卻隻判了個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要判重了,會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當時要是就地把這人殺掉,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標準,一有偏差就會使天下的司法官丟開法律隨意處罰。因此隻能嚴格按律判決,希望陛下體察。”
過了好一會,文帝說:“廷尉是對的。”漢文帝劉恒就是在這樣情形下,才獲得了“文景之治”這樣優秀的政績。
不過,在他統治時期,對漢室宗族以安撫為主,使得漢初遺留下來的同姓王權力過大問題開始激化,到景帝時期才得以解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
公元前157年,劉恒卒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5歲。
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89~公元前141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曾用年號:前元、中元、後元
諡號:孝景皇帝
廟號:無
安葬地:陽陵
公元前189年,劉啟出生。
公元前179年,劉啟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157年,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公元前154年,諸侯王發動“吳楚七國之亂”,三個月後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死在未央宮中。
漢景帝劉啟是中國皇帝中少有的“回頭浪子”,他年少時蠻橫成性,直到打死吳王劉濞的兒子,闖下彌天大禍後,方得以悔改。到了劉啟即位後,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這種性格上的轉變太過突兀,讓人費解,不過,他的上台也值得慶幸,如果讓比他更為驕蠻的兄長劉武上台執政,那麼文景之治就將有可能不複存在了。
現在看來,景帝所謂的仁慈,不過是禦用文人對他的美化,劉啟其實是一個心胸比較狹窄的皇帝,名臣周亞夫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周亞夫因為曾經反對立劉啟為太子而遭致劉啟的嫉恨,劉啟上台後,很快就找到借口,將這個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周亞夫殺死。那為什麼漢景帝會在曆史上留下一個仁慈的美名呢?當時他所麵臨的形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漢景帝劉啟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麵對諸侯王威脅中央的局麵。待平定七國之亂後,民心不穩,社會經濟出現倒退的跡象,而劉啟被分封為王的叔伯兄弟們又因為削藩而人心大亂,對於劉啟的帝位產生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想繼續當皇帝的話,就不得不采取仁慈的統治政策,於是這位曾經蠻橫成性的劉啟皇帝就在曆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平亂削藩
公元前157年,32歲的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劉啟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麵對同姓王可能謀反的問題,於是,他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實行削藩的政策。
西漢開國之初,劉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封地和權力都很大,他們擁有軍隊,自置官職,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不斷增長,到文帝時,諸侯王已經成為中央朝廷的嚴重威脅。
晁錯胸懷大誌,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景帝即位以後,任命他為內史,旋又拜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為,藩王勢力強大而又最危險的是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之侄,至國以後,劉濞即收買人心,發展勢力,企圖有朝一日奪取帝位。景帝為太子時,吳王太子入京,與其下棋爭吵,被景帝誤傷而死,劉濞懷恨在心,更加緊了準備叛亂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劉濞已經準備了40年,成為威脅最大的諸侯王。故此,晁錯主張先削吳王的封地。晁錯的主張遭到了外戚竇嬰的反對,削吳的事隻好暫時擱了下來。不過,此外的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被削,楚王削了東海郡,趙王削了常山郡,膠西王削了6縣,一時諸侯喧嘩,反響強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