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曹丕
(公元187年~公元226年)
在位時間: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曾用年號:黃初
諡號:文帝
廟號:無
安葬地:首陽陵
公元187年,曹操次子曹丕出生。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太子。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為魏王。
公元1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東漢滅亡。
公元221年,曹丕重開與西域的聯係。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
曹丕是半個政治家和半個文學家的結合體。他在曆史上所獲得的地位,更多的是因為他在文學方麵的造詣,而作為皇帝尤其是作為開國皇帝來講,他並沒有做出大多的功績來。他躺在父親曹操所種的樹下安穩的乘涼,而自己並沒有為這棵樹澆過多少水,唯一的一次,也就是篡東漢而建魏國。
曹丕即位後,對以曹植、曹彰為首的諸兄弟進行比較殘酷的壓抑,體現了他心胸的狹隘,而他也將所有精力放在壓抑諸兄弟上麵,並沒有把太多的心思放在國家的治理上,可以說是一個庸碌無為的守成皇帝。
明爭暗鬥奪得嗣權
曹丕是著名大政治家曹操的次子。4歲就開始學騎馬射箭,自幼就跟隨父親南征北戰,過著戎馬生活。公元197年,曹操遭到張繡圍攻,勇將典韋戰死,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為救曹操戰死,曹丕成為曹操的長子。
父親的四處征伐,文功武略,言傳身教地影響著曹丕兄弟,也培育了他們政治上統馭江山的雄心。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而歸,此後後,曹操和孫權、劉備三分天下的局麵逐漸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將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的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為曹丕的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此時,曹丕正在為爭奪魏王太子的位置,與眾兄弟展開明爭暗鬥。在曹操的二十五個兒子中,能夠有資格被立為王太子的,隻有被立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因此,爭鬥就在他們幾人之間展開。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傳統製度,能文能武的曹丕在爭立太子的過程中具有最為優越的條件。但曹丕麵對的是幾位才識卓越亦雄心勃勃的兄弟,其中最早對曹丕構成威脅的,是他的同父異母小弟曹衝。曹衝聰敏過人,五、六歲時,就留下了後人熟知的曹衝稱象的故事,曹衝經常為那些平時勤勉而因某一過失觸犯刑律的將吏向曹操請求寬刑。經曹衝辯明冤情而免遭殺戮的有幾十人。
曹操非常喜愛這個兒子,經常對群臣稱讚曹衝,有讓曹衝繼承事業之心。不過,曹衝的壽命不長,13歲時就因病死去。曹操十分悲痛,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兄弟的大幸!”可見,曹衝若在,曹丕能否繼位是很成問題的。後來讓曹丕提心吊膽的是二弟曹植。曹植也是能文能武,胸有大誌,並且才思敏捷。曹植平時生活簡樸,不尚華麗,每當曹操問以軍國大事,都能應聲而答,因此特別受到曹操的寵愛。當時楊修、丁儀、賈逵、王淩等人都向曹操進言,勸曹操立曹植為太子。
但曹植雖然文才優於曹丕,卻在政治鬥爭方麵不是曹丕的對手,論籌謀奪權、治理國家,曹丕有勝曹植一籌的才幹,曹丕團結的是那些明於政略而在朝掌握實權的官僚人士,而曹植團結的卻多是些文人學士。支持曹丕為太子的有賈詡、崔琰、吳質、桓楷、衛臻等。他們根據《春秋》立嫡以長之義,力主立曹丕為魏王太子。
同時,曹丕也聽從賈詡的話,表現出寬厚仁德,奉行仁人誌士簡約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業業,使曹操對他看法越來越好。而曹植卻正相反,任性而行,飲酒無度,行為不檢點,又不注意掩飾,多次犯了曹操的禁忌。
後來,曹操終於在賈詡以袁紹、劉表等廢長立幼,引出變故的教訓勸說下,決定立曹丕為太子。公元217年,曹丕終於被立為魏王太子。公元220年,曹操帶著頭疼宿疾,和劉備輾轉打了幾仗,不久便在洛陽病逝。
於是曹丕接管了父親所有的官銜和職權。
篡位稱帝兄弟相煎
曹丕任魏王兼丞相、領冀州牧後,成了漢王朝的實際主宰。為了廣泛培植勢力,曹丕聽從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創立了對漢代實行的州郡察舉選官製度進行改革的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在州設大中正,亦稱都中正,在郡設小中正,亦稱中正,以賢能有識鑒的人來擔任,即由他們品評本郡的人才,分為九品,然後由吏部任命為官。九品中正製最初確實選拔了一些人才,但後來卻演變成所定為上品者,無非世族名門,對於後來形成的門閥政治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