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楊堅
(公元541年~公元604年)
在位時間: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曾用年號:開皇、仁壽
諡號:文皇帝
廟號:高祖
安葬地:不詳
公元541年,楊堅出生在馮翊般若寺內。
公元555年,年僅14歲的楊堅開始做官生涯,並逐漸升遷。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
公元582年,楊堅營建“大興城”。
公元583年,楊堅廢郡,實行州、縣兩級製。
公元585年,隋頒布新的戶籍製度“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公元589年,隋滅南陳,統一天下,結束分裂200多年的分裂局麵。
公元590年,楊堅對府兵製進行改革。
公元597年,楊堅平定李賢叛亂。
公元599年,楊堅出兵征伐遼東。
公元601年,楊堅下令廢除天下所有學校。
公元604年,楊堅病死。
楊堅在開國之初還能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使國家人丁興旺,國庫殷實,雖沒有呈現盛世的景象,但也可以說是近代比較優秀的君主,畢竟天下是他統一的。然而其性格多猜疑、不學無術、不達大體、好玩些小心計,使得忠臣們不敢直言,開國元勳們彧殺彧貶。楊堅又不喜歡詩書,竟然將學校全部廢除,隻留下一個國家辦的學校。到了晚年,楊堅更是喜怒無常,濫殺無辜。他常常暗地裏唆使人去賄賂令史、府史,而一旦有人接受了賄賂,就必死無疑。隋煬帝雖把父親楊堅所創建的隋王朝給折騰沒了,但這也並非楊廣一個人的過錯,他老子楊堅也難辭其咎。
處心積慮篡位登基
“弘農楊氏”世任高官,是漢、魏、北朝至隋唐時期最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楊堅就出生在這個家庭裏。
楊堅的父親楊忠久經沙場,屢建奇功,為北周的建立做出過卓越貢獻。因此,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楊堅的青少年時期並無過人之處,在學校裏念書時也是個不用功的學生。
但這個不用功的學生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做官生涯,而且深得統治者的賞識,雖無楊忠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因而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專權的宇文護就曾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別人的阻攔而沒有得逞。周武帝親政後,宇文憲曾勸他盡早把楊堅除掉,內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都沒引起周武帝的重視,且又以楊堅的長女作為皇太子王妃,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這時,深知自己處境也有不臣之心的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宣帝即位,楊堅作為皇後的父親,又進一步升官,成為太後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當於丞相)。在宣帝外出時,由楊堅主持日常政務。
周宣帝雖年少,但昏庸荒淫,又修建洛陽宮,致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引起了周宣帝的警覺,甚至曾想殺掉楊堅,但楊堅始終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願隨便殺死自己的嶽父。
楊堅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想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執掌實權,自己的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很清楚楊堅的這種想法。因此鄭譯在公元580年周宣帝決定南伐時,乘機推薦楊堅為揚州總管。
但大軍未出,周宣帝就已病死,年僅8歲的周靜帝即位。楊堅憑著皇帝外祖父的地位,在皇帝侍臣劉防、顏之儀及鄭譯的幫助下,偽造周宣帝遺詔,命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執掌了北周軍政大權。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需要采取一係列措施。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是在劉防、鄭譯等人的擁戴下才得以上台的,但楊堅不願讓他們分割自己的權力,在親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楊堅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而把他們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同時,楊豎還注意搜羅各種人才,以前周武帝稱為“天上人”的中原名士李德林,對楊堅派來的使者表示,“願以死來報答丞相”。富於謀略的文臣高潁,對楊堅使臣說:“我願意為楊丞相效勞出生入死,即使因此遭到滅族之禍也在所不惜”。朝廷重臣韋孝寬,掌握數十萬精銳部隊的李穆,大將軍元弘、元胄,禦林軍首領盧賁,以及相當多的高級官員都加入了楊堅的政治集團,這些為楊堅奪取北周政權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