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治
(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在位時間: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曾用年號:永微、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諡號:天皇太帝、天皇太弘孝皇帝
廟號:高宗
安葬地:乾陵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李治出生。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公元654年,李治廢王皇後。改立武則天為皇後。
公元660年,李治因病,將日常政務交給武則天處理。
公元664年,李治與上官儀商量,想廢掉武則天皇後的地位,結果失敗,武則天遂完全掌握實權。
公元683年,李治病死。
李治懦弱,多病,是個守成之君,除此而外,沒有什麼好評價的。唯有一點,從他和他的兒子李睿、李旦之所以為人們所熟悉,是因為沾了武則天的功,如果要說李治真有貢獻的話,那就是把武則天冊立為皇後,把大權都交給了她。
漁翁得利即位勤政
李治能當上皇帝,還要靠那些想當皇帝的哥哥們所賜。唐太宗年老之後,皇位由誰來繼承就成了大臣和眾皇子最為關注的問題。唐太宗有14個兒子,其中隻有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為長孫皇後所生,因而隻有他們四個有皇位繼承權。
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李承乾自然成為太子。唐太宗對這個太子倒是嚴加管教,但李承乾實在不爭氣,太過頑劣,年少時就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等長大一些後,又與一個皇宮戲班中十歲的男孩,玩起了同性戀,等惱怒的父親將這個男孩殺死後。李承乾又與七叔漢王元昌在宮中各領二隊人馬,布陣交戰,以為取樂。在加上李承乾自幼腳殘,李世民自然對承乾越來越不滿意,便生廢太子之心。
而以文筆見長,頗被父親寵愛的四子李泰也沉不住氣,見哥哥失寵,便想盡快擠掉李承乾而自代。他到處收買朝中大臣,又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玄齡的兒子駙馬都尉房遺愛等20餘人結成死黨,形成顛覆太子的一大勢力。李承乾見弟弟李泰的步步進逼,也采取了一些行動,試圖除掉李泰,但事事皆不順利。沮喪的李承乾眼看大勢已去,便暗中召募刺客死士,密謀殺入皇宮,發動武裝政變,直接奪取皇位。但還沒有準備好計劃,事情就泄漏出去,李承乾被廢為庶人。
李承乾的被廢,似乎是李泰被立為太子的機會來了,他也為此四處獲得,每天到宮中侍候,進一步討父親的歡心。但大臣們卻分成兩派:岑文本、劉洎等主張立李泰,在朝中地位顯赫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卻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看來太子之位一時難以決定,這李泰也實在不是個當皇帝的命,實在等不下去,竟然狠心地表示在自己臨死前殺掉自己的兒子,再把皇位傳給九弟李治。一向寬以待人的李世民覺察出了他的狠毒,再加上李泰為取得太子資格而脅迫軟弱的九弟退出競爭的事情敗露,李世民聯想起當時李承乾正是因為受李泰排擠,才有了政變動機,於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李治,為防止李泰鬧事,李世民派人把他囚禁起來。就這樣,李承乾和李泰相爭,兩敗俱傷,李治坐收漁翁之利。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李世民為了鞏固他的地位和培養他的治國才能,確實花費了不少心血,但內心對這個性情溫和天賦不高的兒子不甚滿意,認為他過於懦弱,將來恐怕難有作為。為此,李世民一度想廢掉李治,讓三兒李格做繼承人。這個想法遭到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太宗東征高麗,留太子鎮守,李治表現得很出色,而且平時也非常孝順,因此李世民便沒有再提廢立太子之事。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做了皇帝的李治實際是個守成皇帝,他在位期間所做出的政績,實際上是父親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延續,也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李世績和於誌寧等人精心輔佐的結果,不過李治還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非常勤於政事,確有治理好國家的願望,再加上父親把他立為太子後,對他所進行的一係列做皇帝的培訓,使得他受益匪淺。盡管自己天資不高,李治還是利用善於納諫進行彌補,使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李治當政的前幾年得以延續,後世也稱李治頗有貞觀遺風。
他在位前期最顯著的功勞是繼承了貞觀時期相對疏闊的法律的,在處理皇族不守法製方麵也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
當時的皇室成員往往仗勢欺人,橫行不法,欺淩百姓,胡作非為。李淵的小兒子騰王李元嬰與太宗的七於蔣王李惲都是搜刮民財的能手,在一次賞賜諸王時,李治就無不諷刺地說:“滕王和蔣王都善於自己經營,我看就不必賜給財物,隻賞給他們兩車麻,讓他們回去做串銅錢的繩子吧。”李治雖沒有嚴厲地懲罰他們,卻使他們當場亮相,大失臉麵,體現了賞罰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