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即位後,麵對的局麵是長期的宮廷政變所帶來的中央政權力量的削弱,吏治腐敗,官吏冗濫。經曆過武周對李氏宗族殘害的李隆基,並沒有將心思放到如何進行報仇上麵,而是將精力投入到改革弊政上。
要改革,首先就要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因此李隆基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尤其是對宰相的任用,他更是注意任人唯賢。他在統治前期所任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他提拔的第一個宰相,便是有名的賢相姚祟,李隆基後來施政的方針,基本上是姚崇的建議。其中包括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擢諍臣、除租稅外不得接受饋贈、勿使皇親國戚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
姚崇對開元盛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在入相後,就下令追查為逃避賦役而出家做和尚的富戶,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並勒令還俗。此外,姚崇對開元盛世還做了一個大貢獻,那就是解決了開元初年在黃河兩岸連年發生的蝗災。當時對蝗災並沒有太好的整治辦法,再加上捕殺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裏,橫屍遍野的慘景,以致物價飛漲,民心不穩,政局動蕩。姚崇入相後,立即建議獎勵獎勵治蝗,下令加大捕殺蝗蟲的力度。結果蝗災被有效地製止了。
姚崇辦事幹練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因家事請了十天假,結果朝廷的公事積壓了一大堆。過了十天後,姚崇剛回來,沒花多少時間就把積件處理完了。旁邊的官員看了,沒有一個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點得意,問一個官員說:“我這個宰相,能跟古代什麼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嬰?”
那官員說:“跟管仲、晏嬰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稱得上‘救時宰相’了。”其後繼任的宋臻、張說、韓休、張九齡等,都是有名的賢相,他們輔佐李隆基,共同創建了開元盛世的大好基業。
李隆基不僅注意任用賢相,還非常重視刷新吏治,整頓官僚隊伍。在這方麵他采取了裁汰冗員,精簡機構;恢複諫官、吏官參加宰相議事的製度;重視縣令的選擇;嚴格的考核製度;嚴明賞罰等許多有效的措施。
李隆基很注重發展社會經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由於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使唐王朝在李隆基即位之前,農民負擔不斷加重而無力維持生存和生產,從而出現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嚴重危機。李隆基於是下令,懲治豪強地主,從他們的手爭取土地勞動人手。但這個打擊的範圍還是大小,豪強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並且把逃戶變成“私屬”,不向國家交稅,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於是李隆基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檢田括戶運動。這個運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中央政府增戶88萬,田亦如是,歲終征得客戶錢數百萬。
李隆基發展社會生產的另一個主要措施是,打擊自武周中宗以來惡性發展的佛教勢力,下令裁汰天下僧尼、嚴禁新造佛寺,禁鑄佛像、禁抄佛經。同時,他還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來,抑製武周時發展起來的寺院地主勢力,使佛教勢力受到很大打擊。
李隆基不僅在“文治”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武功”方麵也是功勳卓著。李隆基即位後,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玄宗對府兵製進行了改革,於公元723年采納宰相張說的建議,建立雇傭兵製度,從而代替了有唐以來的府兵輪番宿衛製度。這是當時軍製由兵募到雇傭的重大改革。從此,各地民丁再無輪番前往戍邊之苦。雇傭兵既可吸收社會上的失業人口,緩和社會矛盾,又可常駐各地,加強訓練,對改善軍隊素質,提高戰鬥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李隆基還頒布了《練兵詔》,令西北軍鎮增加兵員,並精加選擇,加強軍事訓練,不得供其他役使。還派官吏前往軍州督促檢查詔令的執行情況,處理具體事宜。
又增加了軍馬,還下令擴大屯田區,以解決軍糧問題。
經過對軍備的一番整頓,李隆基終於有實力與一再犯邊的契丹和突厥奴隸主貴族武裝相抗衡。便於公元717年,派大軍出征,把淪陷17年的營州等13州全部收複,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紇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據稱號,與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恢複了安北都護府,統一了長城以北。此後,唐王朝的大軍又轉向西北,打敗並俘虜突厥可汗,從而使淪陷了37年的碎葉鎮又歸唐政府管轄。
隨後又擊敗葉蕃、小勃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的門戶。這使唐王朝聲威大振,拂麻(東羅馬)、大食(阿拉伯)等皆遣使修好。唐朝重新打通了中亞的通道,這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也有利於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