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李德裕總結了德宗以來中央與藩鎮作戰失敗的原因,並上書李炎,指出由於宦官軍權太大,戰時詔令從宮廷直接發到前線,宰相卻不能參與決策;同時作為監軍的宦官隨意指揮,束縛了將帥的手腳,使軍隊不能靈活作戰。而這些宦官又貪生怕死選軍中最強壯的士兵作為衛隊,讓老弱士兵出陣作戰,如果在戰場上遠遠望見事情不妙,便策馬先逃,陣上士兵也隨之潰退。武宗認為這個原因一針見血,立即接受李德裕的建議,根據上述原因一一禁止或解決,使重新擁有指揮權的將帥們能機動靈活地在前線作戰。李炎對宦官勢力的打擊盡管是有限的,但對唐王朝來說卻是受益匪淺。
除此而外,李炎一生中做過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尊崇道教,下令滅佛。由於佛教傳入中土後,雖可以幫助統治者鞏固自己的統治,但被教內外的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時候,又會顛覆統治者的統治。因此,李炎於公元845年發布滅佛詔書。對全國各地寺院的財產進行調查登記;勒令50歲以下的僧尼一律還俗,遣送還鄉,參加生產;規定上州每州隻準留一所佛寺,下州的佛寺全部廢毀。上都(指京師長安)、東都(指揮都洛陽)每地各留兩所寺院,每寺留僧30人。到年底,全國共銷毀寺院、蘭若4萬6千6百餘所,僧尼還俗20餘萬人,解放奴婢15萬人,沒收土地數10萬頃。收繳的銅像、鍾磬送歸鹽鐵使鑄錢,鐵佛像由各州收繳,鑄造農器。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
但李炎在滅佛的同時,自己卻又誤入了歧途。因自己頗好道術修煉之事,曾經常召集道士來朝廷,向他們詢求道術,並在三殿修建金錄道場,武宗親臨九天壇接受法錄。公元843年,正值昭義鎮發動叛亂之際,武宗竟在宮中建造望仙樓,又於公元845年在南郊建造望仙台,一心想長生不老,升八仙境。沒想到,佛教不可能讓李炎自己成仙,道教也不可能,公元846年,李炎迫不及待地吞服了剛煉成的丹藥,頓感不適,不久就死去。
宣宗李忱
(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在位時間: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曾用年號:大中
諡號:無
廟號:宣宗
安葬地:貞陵
公元810年,唐憲宗李純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馬元贄等人矯詔擁立李怡即位,是為唐宣宗。
公元848年,牽黨領袖李德裕被罷黜後,流放至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用丹藥過量而死,享年50歲。
唐宣宗李忱是個比較有心計的人,在唐朝後半期持續不斷的宮廷鬥爭、朝臣黨爭和宦官專權中,李忱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得不裝成嚴重口吃的癡兒,沒想到此舉既保住了他的性命,還讓一群想專權的宦官把他扶上了帝位。
唐宣宗李忱也是唐朝後期唯一有作為的皇帝,上台後整頓吏治、崇尚節儉、重視科舉,具有唐太宗的遺風,但李忱也有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缺點,到後期又迷信長生不老之術,最後因服食丹藥過量而死。
裝癡得皇位整肅成明君
唐武宗共有5個兒子,但這5個兒子年齡尚幼,因此一直沒有冊立太子,等到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誰是皇位繼承人,成為朝中各種勢力最為擔心和忙於籌劃的問題。宦官馬元贄等人見武宗病重,便利用沒有冊立太子的機會,積極準備擇立嗣統,以便將來能夠控製皇帝,專權朝政。經過一番密謀和策劃,待唐武宗一死,馬元贄等人立即矯傳詔命,將李怡扶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
李忱自幼嚴重口吃,平時很難見到他開口說話,看東西也和平常人不同,宮中都叫他癡兒。正是因為他有這種癡呆性格,馬元贄等人認為將來容易控製。哪知他即位以後,接待群臣,處理政務,一反過去那種癡呆性格。
馬元贄等人這才後悔萬分,無奈皇帝已立,要想造反也不可能,於是隻有躲到一邊,老老實實地當自己的宦官。
唐宣宗李忱果然與唐王朝後期的皇帝不同,剛即位,便指責哥哥穆宗是大逆不道,連他的三個兒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逆子。因此,他即位後立即否定了唐武宗時期的一切施政方針,斥逐了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同黨,將李德裕、李讓夷的宰相職務罷免,改任和李黨集團相對立的牛黨成員,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