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又是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皇帝。在結束分裂局麵後,尤其是在多次伐遼失敗後,趙光義便將時間轉移到文治上來。不過在文治方麵,他的確有很多獨到之外。他開創、修補、完善了宋朝的各項典章製度,使之基本成為定製,使宋王朝避免了像五代各朝一樣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麵製度的基礎。
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宋太祖法度主要在於軍事、政治方麵,而宋太宗除了對宋太祖法度作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麵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範。
趙光義完善了始於隋唐的科舉製度,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隻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趙光義擴大了取土的規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遠遠超過唐代及宋太祖時。趙光義還促進科舉取進士日趨嚴密、完整。在趙匡胤確定殿試後,趙光義由將其進一步完善,規定殿試後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別賜予“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功名。
趙光義非常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他將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三館另遷遠比原址大得多的新址,並定名為崇文院。到趙光義晚年,崇文院的藏書已十分豐富。
趙光義還組織文人編纂了《太平廣記》與《大平禦覽》和《文苑英華》等書。這三大部書成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學的寶貴資料。宋代的皇帝多注意從曆史上汲取統治的經驗教訓,這可以說是從太宗開始。太平興國八年(983)十一月,太宗對大臣說:“朕曆覽前代書籍,發現君臣之際,大抵情通則道合,所以有事皆無隱匿,言論都可采用。朕勵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應當悉心上言說明,朕決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說話。”
趙光義為政勤儉,而又不喜聲色遊獵,隻是喜歡讀書和書法。他對宗教還比較寬容,不過是重道教,輕佛教。
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後,用很大一部分精力來確保皇位,防範變亂。一麵防範武將專權,另一麵則是他自家人,尤其是趙匡胤的兒子武功郡王趙德昭,最後逼迫趙德昭自殺身亡,而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羌(趙光美,為避諱改名)也被逼得憂鬱而死。
趙光義逐漸年老,皇位繼承的問題也逐漸顯得重要起來。本來趙光義想立為皇嗣的是長於趙元佐,但趙元佐在聽說叔父趙廷美死後,悲憤不已,逐漸產生精神問題,對手下經常是亂砍濫殺。後來趙光義命大醫診治,稍有好轉,遂大喜而設宴,惟獨沒有邀請趙元佐參加。趙元佐知道後,竟大怒而縱火燒自己的楚王宮,於是趙光義大怒,將趙元佐削去封號,廢為庶人。遂於公元995年,立趙元侃為太子。至此,自趙光義即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才算最終得到解決。趙元侃即後來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個皇帝都是太宗一係子孫。直到高宗趙構,因無子,領養太祖七世孫立為太子,即孝宗,以後的八個皇帝又轉入太祖一係。北宋南宋各九個皇帝,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並稱“祖宗”,他們的後代各有八個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輪流當皇帝,其後代也輪流往複,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並且北宋亡在太宗一係手裏,南宋亡在太祖一係手裏,真可謂平分秋色了。
公元997年,趙光義去世,享年59歲。
真宗趙恒
(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在位時間: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曾用年號: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諡號: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安葬地:定陵(今河南鞏縣)
公元968年,趙光義第三子趙恒出生。
公元995年,趙恒被立為太子。
公元997年,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公元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次年西夏向北宋稱臣。
公元1022年,趙恒病死享年55歲。
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趙恒自幼就很聰明,深受伯父太祖和父親太宗的喜愛。在被封了一堆王後,趙恒終於在公元995年夏被立為皇太子。趙恒成為太子後,與身為宣政使的宦官王繼恩產生矛盾,王繼恩害怕趙恒當了皇帝後,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於是趁公元997年春,太宗病重的時候,與太宗李皇後、參知政事李昌齡、知浩胡旦等密謀,準備立趙恒的兄長趙元佐(原名德崇)。幸好宰相呂端瞧出端倪,果斷在太宗駕崩前將趙恒找到,並在太宗靈柩前即位,這才保住了趙恒的帝位。公元997年,太宗死,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