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給社會帶來的足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的狀況,而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保證有充足的勞力資源,因此朱元璋第一個措施就是增加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口,他下令禁止地主蓄養奴婢,所養奴婢一律放為良民。同時還嚴格控製寺院的發展,明令各府州縣隻能有一個大寺觀,而且禁止40歲以下的婦女當尼姑,並嚴禁寺院收兒童為僧。20歲以上的青年願意出家,須經其父母申請,官方批準,出家三年後還得赴京考試,不合格的遣發為民。這些政策的逐步實施,使社會上增加了一支龐大的勞動力大軍。

在得到充足的勞動力後,朱元璋下令獎勵墾荒和實行屯田,免征三年的田賦,個別的永不收稅。使得大量農民由奴隸變成了自耕農,社會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明初的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向上的景象。

發展農業生產,還必須有水利建設的支持。即位的當年,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必須及時奏報,這就動員了數以萬計的農民投入水利的建設。到公元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40987處,疏通河流4162處,修建陂渠堤岸5000多處。廣西的靈渠、四川的都江堰等,在朱元璋在位期間,都先後修複。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朱元璋還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他先後下令,凡有田5畝至10畝田地的農戶,必種桑、麻、棉各半畝,有10畝地以上加倍,田多的照比例遞增。這些措施,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在采取措施發展生產的同時,朱元璋還采取了輕徭薄賦的財稅政策,以刺激經濟的發展。他規定民田一般畝征稅糧為三十稅一。徭役一般是每年在農閑時節赴州縣服役3天。公元1387年,他又在全國進行土地普查,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繪製的耕地總清冊,因圖上新繪田畝圖挨次排列如魚鱗,所以被稱為魚鱗圖冊。它以登記田主姓名和土地位置,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

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朱元璋還采取各種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帝的統治地位。

公元1376年,朱元璋將元朝設置的“行中書省”

廢除,建立負責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和負責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三司互相製約,統屬中書省。又於公元1380年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處死左丞相胡惟庸,把中書省的權力下放給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通過廢除宰相(中書省)製度,將大權集於一身。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的女婿胡惟庸,依仗著李善長這個後台當上左丞相。在朝中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對政務是經常自作主張,不向朱元璋請示。胡惟庸如此胡作非為,朱元璋決定除掉這個心腹大患,以鞏固皇權。

有一次,胡惟庸的兒子乘馬車時,不小心從車上跌下來摔死了,胡惟庸判車夫抵傘。朱元璋知道後,勃然大怒,胡惟庸以為向車夫家人賠償點東西就行了,可朱元璋堅決不準,非要胡惟庸親自償命,胡惟庸聽了害怕,遂有政變之心。

公元1380年農曆正月,胡惟庸謊稱其宅中井出甘泉,請米元璋去觀看。好大喜功的朱元璋信以為真,便起駕出西華門。途中被內使雲奇提醒,急忙回宮,隨後偵知胡惟庸確有反心,立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將其抄家滅族。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將那些危及皇家統治的官員羅織為胡黨,處死抄家,數年間共殺掉了官員三萬多人,就連退休在家的77歲的李善長,也和全家70多口一齊被殺。

在廢除宰相製度後,朱元璋的政務繁重起來,後來簡直是不堪重負。因此朱元璋於公元1382年設立華蓋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殿、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由品級比較低的編修、檢討、講讀等官來充任,以幫助朱元璋來閱讀奏章,處理起草文書,以備顧問。

朱元璋特別重視加強對軍隊的控製。朱元璋於公元1380年將原來掌管全國軍權的大都督府一分為五。設立了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分統全國軍隊。各都督府隻管軍籍、軍政,沒有指揮和統帥軍隊的權力。

兵部有頒發軍令、選軍官之權,也不能直接指揮和統率軍隊。發生戰事需要指揮調動軍隊時、由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兵部頒布調兵命令。戰事結束後,軍歸衛所,主帥還印。朱元璋還采取分封藩王的製度,把他的兒子分別封到各重要城鎮去做親王,用以監視控製各地的軍事將領,這些分封的藩王按規定都配有護衛兵,少者有3000人,多的可達19000多人。他們還有指揮當地衛所守鎮兵的大權。遇有突發事件,封地裏的衛所守鎮兵,在接到蓋有皇帝禦寶文書的同時,將領們還必須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