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口鎮、豐鎬房和蔣家陰宅
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是蔣介石的故鄉,因誕生了蔣家王朝的兩代“人主”而名揚海內外,國民黨的欽定史書譽稱此地:地靈人傑!
溪口鎮地處四明山南麓,在寧波西南39公裏處,奉化城西北15公裏處。溪口之名,得自剡溪之水。剡溪源頭,主流出於剡界嶺,由新昌人奉化境,稱剡源,凡有九曲而彙於甬江,東流入海,人稱剡源九曲。第一曲為六詔,相傳王羲之曾隱居於此,東晉元帝六次下詔征其入朝而均遭婉拒;第二曲為蹕駐,相傳吳越王錢鏐曾駐蹕於此。九曲公塘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錦溪,故名溪口,亦稱錦溪村。又以武嶺橫亙鎮東,以山名命名地,也叫做武嶺。據此,蔣氏宗譜題簽自稱《武嶺蔣氏宗譜》,蔣介石自書籍貫為浙江奉化武嶺,而不書溪口。
四明山周圍400公裏,共有280座峰,其中70峰雄踞奉化,溪口鎮即在群山環繞之中。它東枕武山,西挹龜山,北倚白岩山,南對筆架山,重巒疊嶂布景。武山即武嶺,在溪口鎮東首,屏障全鎮,為溪口的門戶。這座山的通路旁原有一所庵廟,稱武山廟。1934年蔣介石在此建造氣勢宏偉的武嶺門。門前額題有武嶺兩字,是於右任手筆,後額也有武嶺兩字,是蔣介石自題。“文化大革命”中,這4個字被用水泥塗掉,改為紅衛兩字,現已恢複原狀。
溪口鎮自古以來就是浙東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引得眾多騷人墨客,前來尋幽探勝。相傳有溪口十景:奎閣淩霄、武瀦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觀魚、鬆林曉蔦、溪船夜掉、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霽、南園早梅,廣為天下聞。武嶺鎮口的潭墩山,是溪口十景之一,剡溪在其腳下流過,山巔有文昌閣,別名奎閣,故稱奎閣淩霄。文昌閣始建於1731年。蔣氏先祖蔣元鳳有詩:
奎曜衝牛鬥,
閣同霄漢通。
崗從腳下起,
霞旁頂塵紅。
九曲波濤靜,
千山樹木崇。
1924年,蔣介石以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回鄉掃墓,登潭墩山,見文昌閣楹棟欹斜,與其兄蔣介卿商議鳩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飛簷翹角的兩層樓房,建築麵積500平方米,並築亭三楹,題名為“樂亭”。不過溪口人習慣稱文昌閣。亭建成後,蔣介石親撰《樂亭記》一文以記之,文曰:
武嶺實出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山之表,作中流砥柱,為萬山所景仰……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予名之。餘以其位在山水之間……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也,乃取義而名之曰樂亭。
文體仿歐陽修《醉翁亭記》,且以砥柱中流自許。據風水先生說,文昌閣地處“伏虎吸水”,又稱龍頭。蔣介石一向迷信,樂亭建成後就成為他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每回溪口,多駐於此。樂亭兩旁均築有石級,盤旋通道。向南級而下,臨溪有一石橋,名“憩水橋”,憑欄觀魚,水清見底,名日“碧潭”,是錦溪最深之處。“碧潭觀魚”也是溪口勝景之一。蔣介石回溪口常與宋美齡在此垂釣觀魚。潭墩山東滸,沿岸遍植桃花。岸下流出的泉水,冬日也微溫不凍,這也是溪口十景之一,名為“武瀦浪暖”。蔣元鳳亦曾有詩:“兩岸桃花夾,中間一水通,泉溫由土脈,凍解不關風。”蔣介石後來在此築一臨溪小洋樓,溪口人稱小洋房。蔣經國由蘇聯回國之初,曾與妻蔣方良、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在此課讀。1939年,日本侵略軍飛機將樂亭夷為平地,1987年,由當地政府撥款按原樣重建。
雪竇山比武嶺風光更勝一籌,人謂溪鄉名勝,首推雪竇。它是四明山脈在奉化70峰中最享盛名的一個山峰。山頂平地上有一古刹,即雪竇寺,距溪口11公裏,為浙東第一名刹。因雪竇山高於諸峰正中的乳峰,下麵有一石竇,泉水從中噴激而出,其色如雪,故稱乳竇或雪竇,山名、寺名均源出於此。蔣介石每次回溪口,必遊雪竇,他曾為雪竇寺題有“四明第一山”的橫額。
雪竇寺曆史悠久。據《雪竇寺誌》載:晉時有尼結廬山頂事佛,名瀑布院。841年改建今址。859年為裘甫所毀。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觀音禪院,892年,常通禪師來寺主事,刺史黃晟施田1300畝,寺院作了大規模的擴建,遂成十方禪院。999年宋真宗趙恒賜“雪竇資聖禪寺”寺額。1157年失火焚毀,1163年複建。南宋時成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1288年和1643年又兩次被毀,清代順治年間重建。“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毀,1986年重建。
雪竇山除雪竇古刹外,尚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禦碑亭、千丈岩瀑布、妙高台、三隱潭等。禦碑亭位於雪竇寺東南,為“入山第一門”。據宋代雪竇寺住持廣聞禪師《禦書應夢名山記》雲:景祐年間(1036年前後),宋仁宗趙禎夢遊“八極之表”,醒來後,詔“圖天下山川以進”。雪竇山“雙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聖心”。於是敕諭:“名山感形夢寐,今遣內侍張履新齎沉香山子一座,龍茶二百片,白金五百兩,禦服一襲,表聯崇奉之意,監司宗臣,特免徭役,禁人樵采。”自此,雪竇山、寺名聲大振。1245年冬,宋理宗趙昀追書“應夢名山”4個大字。翌年4月,勒石建亭,將“應夢名山”4字刻於亭內,並由廣聞禪師作記,供人觀瞻。現存亭子,由雪竇寺僧人於1894年募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