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手足情·鄉黨情·故鄉情(3)(1 / 2)

蔣介石還在關注著南京政府同中共的會談,並定下了和談的基調:第一,確保長江以南若幹省份的完整,由國民黨領導;第二,使雙方在未來政府中保持同等的發言地位;第三,關於軍隊的改編,確定雙方比例,“自行整編”。

蔣介石的這個算盤好是好,可是與中共提出的8項和談條件相差十萬八千裏,中共當然不會答應。

李宗仁不滿意這種“一國三公”的狀況,派張治中、吳忠信到溪口勸蔣介石出國。蔣介石見到張、吳之後,氣憤地說:“他們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後我是個普通國民,到哪裏都可以自由居住,何況是在我的家鄉!”他這幾句話,使張、吳再也不好說什麼了。

蔣介石自知在家鄉來日不多,便遍訪親友,祭祀先祖。25日辭別家鄉,再也未回。

正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帶著蔣經國和孫子孫女專程到葛竹外婆家掃墓探親。

晚上,在其表弟王震南的小“洋房”裏住宿一夜,給村裏每戶人家分了一份在寧波大有南貨店定做的“對開”饅頭。

葛竹村村中有一條葛澳,村兩邊是連綿不斷的群山。進村沒有馬路可走,蔣介石是坐轎子去的。蔣這次到葛竹,與其舅父一起相敘時,話語間似有無限依戀之情,多次囑咐他的表弟王良穆說:“良穆,你到溪口來,我在家等你。”

在離開葛竹,臨別上轎時,蔣又重複了一遍。事後,王良穆說:“表哥這次來,特別客氣,從來沒有這樣叫我到他那裏去。當時我沒有領會他的意思。直到他離開溪口,才知道原來他是想叫我跟他同行啊。”

告別葛竹後不久,蔣經國來到岩頭外婆家掃墓辭親。

他在村外拜祭外公外婆後,進村探望了大舅母張定根,在她家吃了中飯。

張定根送給外甥一隻大公雞,一包長壽麵,若幹雞蛋,並說:“經國,過幾天就是你的40歲生日,這些東西表明舅母一點心意。”

蔣經國恭恭敬敬地接過舅母送的生日禮品,交給挑祭品同來的長工苗勞茂,對張定根說:“大舅母,我們就要走了,你是否同我們一起去?”

張定根問:“經國,到哪兒去啊?”

蔣經國回答:“我們到哪裏,舅母也到哪裏。”

張定根因放不下自己的家,終於沒有同去,直到1984年病逝在岩頭。

1949年清明節那天,蔣介石帶了蔣經國夫婦和孫兒孫女,在白岩山魚鱗嶴祭掃蔣母墓。他在墓前躬身下拜,喃喃祈禱半天,老淚橫流。

拜畢,蔣連聲囑咐兒孫“多磕幾個頭”。然而,蔣經國的俄籍妻子蔣方良卻隻在墓前鞠了一個躬,蔣介石見此大為生氣,怒目而視,斥責“俄國人不懂禮節”。

接著,蔣介石又讓堂弟蔣周峰和綽號“朱癩頭”的族人挑了祭品,扛了供桌,到桃坑山祭掃父親蔣明火的墳墓。

清明節過後,蔣介石又帶著蔣經國到附近的雪竇寺、沙楝頭、柳亭庵等一帶地方遊覽告別。

雪竇寺是四明山區聞名的古刹,始建於東晉。四明山區群山萬壑,自北向南傾瀉,在雪竇山的前坡,形成一個大壑。有溪水兩道,從山頂曲折而下,流到前麵彙合成一荷花池。池邊一峰橫陳,恰好像鎖住這個大壑口一樣。該寺就建築在兩溪之間,麵對著橫峰妙高台。

蔣介石對雪竇寺有著一種特殊的好感。那是在1927年8月,蔣第一次下野回到溪口,來到雪竇寺聽太虛法師講經。太虛法師是一位遠近聞名的高僧,精於相術,所言每奇中,但不輕易給人談相,隻有在他高興的時候,略談幾句,稍露即止,不願多說。他見蔣來寺內,就把蔣引到方丈室內,奉承說:“總司令自廣東出師以來,所向披靡,不到一年,就安定了長江流域。”又說:“令堂的陵寢,風水好,是一道龍脈。總司令不久還要發達。”

蔣聽了,喜得笑逐顏開,轉而回答說:“法師未免過獎了,我實在不敢當。我談不上有什麼功勞。我現在已是在野之身,不久就要出國去了。”太虛一聽,皺眉思忖片刻,便問了蔣的生辰八字,掐指算了一陣,又拿起一本算卦書查了一番,然後走到蔣麵前,雙手合十,畢恭畢敬,麵帶笑容說:

“恭喜總司令,從此逢凶化吉了。論總司令的八字,今年流年是丁卯,犯天狗星,所以交秋之後衝動,不死也受傷,但正行運,後福無量,決無妨礙,遠則兩年,近則一年,必然東山再起。那時總司令的地位,要比現在高,貴不可言。明年流年戊年,非常順利,東山再起,決沒問題。這是貧僧憑總司冷的八字命運推算出來的,決無虛言,因此貧僧預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