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初露鋒芒(1 / 2)

曆史沒有因為公孫續的改變而改變,半個月後公孫瓚和劉君還是回來了。據說是盧植在朝堂上說了不好好話。對於這個還沒有見過麵的師公,公孫續內心很感激。根據自己對曆史的了解,公孫續知道,在沉寂了這麼多年後,自己的父親要迎來人生的春天了。果然由於父親的忠義和平時的好名聲,父親歸來後因德行好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由於自己的武藝還得靠父親的指導,公孫續選擇跟跟父親一起去上任。

雖然對家裏有萬分不舍,可是公孫續知道現在不是兒女情長的時候,遼東屬國雖然危險,但機會更多,自己的父親需要功名,自己何嚐不需要,雖說自己先年歲還小,但練武也有快三年了,目前也是小有所成。而且。公孫續知道,最好的武藝源自於戰場,不論是前世還是今生,自己都應該在戰場上讓自己的武藝大成。現在,就該是去曆練的時候。公孫瓚對於自己兒子的堅持也是相當欣慰。能一直照顧兒子這也是做父親的責任,再加上孩子的這份誌氣,足以讓公孫瓚引以為傲。

臨行前,張鄆帶著張飛前來送行,公孫續對張飛喊道:“大哥,此去遼東,歸期不定。你我兄弟當在戰場聯手抗敵,等你武藝有成,速來遼東,我先去遼東為你抓幾匹坐騎。”“兄弟放心,等我學會家傳武藝我就去找你,不會太久,你我兄弟定會再次相聚。”張飛對著公孫續的背影喊道。張鄆聽著兩個孩子的對話,心裏甚是高興:“如此少年就有如此誌氣,將來我兒定是人中豪傑。”

古時候官員的調任是一件大事,對於官員自己來說也是一個難題,畢竟古時候交通不像後世那樣方便,好一點的可以騎馬駕車,不好的恐怕真得徒步才行。一路上公孫瓚都在指導兒子騎術。對於一個八歲不到的孩子來說,要學會騎馬不是那麼簡單的,中原不想邊塞胡人,自小就得在馬背上長大。公孫續想到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跟塞外胡人交戰,所以就抓緊學習騎術。在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的輔助下,要學好騎術需要更大的努力。不過這一切對公孫續來說不算什麼。一路上也摔下來不少次,不過公孫瓚不會去扶起他,公孫續也堅持要自己爬上馬背。隨行的兩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看在眼裏也唏噓不已,被這個八歲大的孩子的毅力所折服。

這兩個少年時公孫父子二人在半路上遇到的,分別叫顏良,文醜。剛遇到這兩個人時公孫續心裏也是大吃一驚,這就是三國中河北四庭柱的第一第二庭柱啊。這師兄弟二人正好學藝歸來,文醜老家在遼東,多年離家也急切趕回家,顏良本是世家子弟,雖然也學藝多年但中間回家過幾次,不必擔心家裏,再加上真搞也想去遼東闖闖,看能不能弄到匹好的坐騎就跟師弟文醜結伴去遼東,半路上遇到公孫父子,相互交流一番後就相互結伴一起去遼東,畢竟路途遙遠人多也好相互照顧。路上休息的時候公孫續沒有放過跟顏良文醜交流的機會,一是為了加深感情為將來籠絡二人打下基礎,既然打算在亂世闖蕩一番,人才才是最重要的,這送上門的人才不能不要啊。

顏良文醜二人對公孫續也是相當喜歡,把自己學武的一些心得也傳授給公孫續,這心得雖說寶貴,實際上還得看對方怎麼理解,如果公孫續練武的套路跟自己的不一樣,這心得也就聽聽罷了。一路上四人說說笑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分別前四人定好地點日期約好再見。公孫續內心也明白,現在還沒有留住這兩人的資本,不過,如果自己跟父親這兩年幹出一番事業的話,他們還是會回來的。

公孫瓚以前當過書佐,對遼東屬國長史這個職務也算輕車熟路,由於沒有人照看自己的兒子,他經常把公孫續帶在身邊一般都是公孫瓚在處理公務,公孫續在外練武或是練騎術。公孫續知道,亂世將至,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來到這裏一年多後,公孫續又長了不少,現在看起來跟十多歲的孩子一樣,體格健壯,眉宇間散發著英氣和一股剽悍的氣息。自古苦寒之地多出駿馬和勇士。遼東常年寒冷,這也為公孫續練武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一年不論是心智還是心態亦或是武藝都有長足進步。公孫瓚也是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這天,公孫瓚像往常一樣在處理公務,公孫續在外麵做一些打熬力氣的運動。突然一個渾身浴血,身上插著兩隻箭的騎士騎馬衝進來大喊:“快快擂鼓,大人有難。”原來太守外出視察時遇上五十個鮮卑騎兵,他們看太守穿著官服,身邊又有二十個兵士護衛,覺得此人必是一大官,抓住此人肯定發財。鮮卑騎兵在遼東名氣很大,眾兵士護著太守往回跑,可是沒有鮮卑人馬快,跑了五十裏後被追上,太守舊派遣三人先行回來報信,三人雖衝出包圍圈,但卻被二十多鮮卑騎兵追擊,短短三十裏路就有兩人被射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