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公孫續向公孫瓚說明各地地太平道可能會造反,公孫瓚馬上整訓軍隊,並往邊塞地區運送軍資,防止草原胡人趁火打劫,公孫續以視察邊塞為借口要帶兵去遼東一塊看看,公孫瓚答應了。
畢竟現在自己的兒子已經十五歲了,虛歲都十六了,是個成年人了,站起來都不必比公孫瓚自己矮,公孫瓚自己沒有理由阻止他。
公孫續馬上去軍營點兵,帶著戲誌才,徐庶,趙雲,典韋,關羽,徐晃等人前往遼東,張飛也拜別自己的家人追上了大部隊。現在的張飛不再是街頭打架的小孩,由於公孫續的原因,張飛的父親沒有像曆史上那樣早死,張飛自己又很早就從軍,現在的張飛已經是統帥一軍的大將,所以,在公孫續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張飛毫不猶豫的追隨在公孫續身邊。
公孫續一行五百騎兵都是一人三馬的配置,經過三個月的快馬加鞭,公孫續等人終於趕到遼東,高順出城五十裏迎接,因為徐榮三個月前就出兵征討三韓,上個月已經攻陷了三韓絕大部分國土,現在正在那裏鎮守,所以遼東這邊由高順全權負責。
公孫續也不廢話,進城後先視察軍隊,高順早就安排好留守的三萬騎兵和五萬步兵在操場上列證等待公孫續的檢閱,隊伍最前麵的是三千陷陣營,這是高順親手訓練出來的,三萬騎兵中有七千重甲鐵騎,本來總共有兩萬,但徐榮帶走了一萬三千,所有騎兵的戰馬都有馬鞍馬蹄鐵的裝備,比別的地方的騎兵的戰鬥力強上太多‘
而且徐榮一再強調練好的兵都要去戰場上拚殺,現在操場上雖然隻有八萬人,軍隊中散發的殺氣已經深深震撼了徐庶,戲誌才這些人,這就是主公的實力啊,而且還隻是一部分而已,這是徐庶等人心中此時的想法,接下來公孫續又視察了遼東城中的兵器坊等工業重地。
徐榮和高順一律都是按照公孫續的要求招攬流民和草原小部落,然後選出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大力發展冶鐵,紡織,造紙等技術。
現在遼東的軍隊的裝備絕對比大漢任何一個地方的絕對都要強,或許隻剩下禦林軍能夠與之抗衡。而且,遼東城裏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命屬於一個叫做公孫續的少年,他們對大漢沒有多少感覺和忠誠,但對公孫續,絕對是狂熱的擁護,因為自從公孫續接手遼東後拱洞城裏的百姓過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很多草原上的部落都願意遷徙到遼東生活。相較於現在的大漢,遼東才算是真正的樂土。
晚上公孫續留下眾人開會,等眾人都來齊後公孫續說道:“現在三韓還沒有完全平定,徐榮抽不開身跟我應付明年爆發的叛亂,而且我準備把高順和陷陣營帶走,遼東就需要個能力出眾的大將鎮守,另外,我準備留下徐庶先生暫時幫我治理遼東和三韓,我要讓這兩個地方穩如泰山,成為我的大後方。現在我宣布,徐晃留下幫助徐庶鎮守遼東,傳令徐榮盡快踏平三韓,最多兩年,徐榮就要跟我去中原。別的軍隊我暫時不動,就留給你們三個,希望三位不要讓我失望。”
徐庶和徐晃聽了後馬上跪下說道:“絕不辜負主公。”士為知己者死,徐庶和徐晃還沒有投效公孫續多久,公孫續就把自己的基業交給了兩人,這讓徐庶跟徐晃相當感動。沒有被留下的人雖然遺憾,但他們知道公孫續也沒有留下,這說明中原大戰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自己。
在遼東帶了五天後公孫續帶著三千陷陣營回幽州去了,遼東還沒有發展到公孫續理想的那樣,所以他才留下徐庶這個大才,有他在,遼東會發展的更快。而且徐晃早晚要鎮守一方,現在他就必須盡快成長。
回到幽州後正好趕上過年,當公孫續陪著家人歡歡喜喜的過完年後就馬上鑽入軍營中。徐庶的家人前段時間也被接了過來,這是公孫續特意叮囑的,就是為了曆史上的悲劇再次發生,至於華佗和張仲景兩人,上次就被帶到遼東去了,那裏有他們的天地。
軍營中,趙雲正在帶著白馬義從訓練,張飛也在訓練當初草原之戰時組建的五千騎兵,這五千人本來是用來組建重騎兵的,但現在馬蹄鐵和馬鐙還不適合出現,所以他們都練習馬上衝殺,而且也都穿著鐵甲,不過都在戰馬的承受能力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