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孫堅就這麼走出大帳,眾人誰也沒有上前阻攔。袁紹倒是想阻攔來著,但是,現在這個情況,誰會站在他這邊,誰又會幫助他呢?
原本最支持他的曹操,現在也變得對他不理不睬,更別說幫他去得罪孫堅。至於其他人,站在袁紹這邊的說話基本都沒有分量,所以,袁紹也就隻能眼睜睜看著到手的玉璽就這麼跑掉。
幽州軍這邊雖然沒有明擺著站在孫堅這邊,但是,連實力強橫的幽州軍都沒有說攔下孫堅,其他人更不會出這個風頭。
其實,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簡單,暗地裏,眾人又是各有各自的心思。
袁術不想自己大哥就這麼輕易得到玉璽,所以他才會阻攔袁紹,隻要孫堅回了江東,玉璽多半是他的。
而曹操呢,在經曆過這一係列的事情後,他也看清了袁紹的嘴臉,現在的袁紹,家大業大,名聲又極好,如果這時候讓袁紹得到玉璽的話,那就真是如虎添翼。所以,曹操也不願看到玉璽落在袁紹手上。
更重要的是,隻要玉璽不在袁紹手上,曹操相信,他就有機會將玉璽弄到手。
而公孫父子這邊,他們一來不想看到袁紹壯大,而來又不想得罪孫堅,不管怎麼說,孫堅的勢力還是很弱小,就算有了玉璽也無濟於事,最多也就是偏安一隅。
所以,倒不如現在賣孫堅一個人情,孫堅的領地跟幽州並州這邊完全不搭邊,兩軍暫時是不會有任何矛盾和衝突,反觀袁紹就不一樣了,袁紹現在正想將勢力滲透到冀州,這就會跟幽州,並州接壤,利益衝突在所難免。
孫堅走了後,大帳裏一下子冷清下來,剛剛那場鬧劇已經將眾人的性質攪和的半點不剩。尤其是袁紹。
自會盟以來,袁紹一直扮演著高高在上的盟主的角色,受眾諸侯尊敬,萬人敬仰。雖然這中間有那麼幾次,他的風頭被公孫續和幽州軍給蓋了過去,但好在公孫續做事還有分寸,至少會顧及到不把事情做絕。
可是,孫堅這就不一樣了。孫堅直接將擺明了要跟袁紹對著幹,就算沒有袁紹的允許,他也要撤軍。袁紹的威信,直接就沒有了,現在,要是袁紹發布個命令,也不知道會有幾個人遵從。
眼看眾人都不再說話,這時候,袁紹準備說幾句話來緩和一下氣氛,畢竟隻有孫堅一個人走了,倒是還沒有完全影響到大局。隻要接下來的人聽命令,袁紹就可以繼續當他威風的盟主。
袁紹看著眾人說道:“諸位,孫堅這賊子,不聽號令,自視甚高,今日竟然私自退兵,完全不顧及討董大業還沒有完成。此人妄稱忠良,我們不必在意,少了他孫堅一人,這討董大業還是要繼續。諸位覺得如何?”
眼看其他人不敢回話,這時候,公孫續站起來對袁紹行禮道:“啟稟盟主,自會盟以來,我幽州將士一直廝殺在最前線,將士們忠心為國,都舍生忘死與敵軍廝殺。
現今,我幽州軍戰損率極大,不少將士都已經受傷卻沒有得到妥善治療。戰馬的損耗率也極高,縱使如此,我軍也還是要繼續跟董卓死磕到底。
但是,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能保持我軍的戰鬥力,我想將受傷的將士先遣送回並州,其他沒有受傷的將士將留下來,我父子二人也會繼續在這聽從盟主號令。
但是,戰死者和受傷者,我一定要將他們先遣送回去,這是我幽州軍一向的習俗,懇請盟主允許。”
說完,公孫續就彎腰在行了一禮。這姿態,已經放的是相當的低了,如果袁紹不答應的話,恐怕公孫父子二人拍拍屁股說要走人的話,也沒有誰敢說要阻攔一下。
袁紹自然明白,公孫續這明麵上是請求,實際上確隻是跟袁紹說一下,這還是公孫續顧及到了袁紹的麵子。麵對如此謙卑的公孫續,袁紹自然是很配合。
雖然內心還是有點不情願,但袁紹還是很配合的回道:“幽州將士忠貞為國,戰死者和受傷者理應得到妥善安排,驃騎將軍這個請求並不為過,我同意了,具體事情,驃騎將軍自行安排就是,若是糧草不足的話,直接去後將軍那裏提取就是。
務必要保證每個士兵都得到妥善安排,不能讓天下人覺得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不得善終。”
公孫續再次行禮領命,果然不出公孫續所料,現在這情況,袁紹是能拉攏誰就盡量拉攏誰,尤其是幾個重量級的諸侯,袁紹也學乖了,不會輕易去得罪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