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軍人數太多,雖然成功撤離,可是,這麼多人,又沒有有效的統一指揮,整支黑山軍行動就比較緩慢了,尤其是那些老弱婦孺們,在一定程度上就拖了整個大軍的後腿。
對於黑山軍來說,這樣的行軍速度肯定是致命的,要是公孫瓚在短時間內擊破了留下斷後的三萬大軍的話,那他的騎兵必定能追上先行撤走的黑山軍,這樣一來,黑山軍的撤退就失敗了。
對於黑山軍的幾個首領來說,逃命是最重要的,他們率領著黑山軍的精銳逃在了最前麵,至於那些老弱婦孺們,他們現在可是管不了了,要是這些人能追上的,黑山軍就會繼續收留他們,要是追不上,他們也就少了些麻煩。
不過,到目前為止,黑山軍所有的擔憂似乎都是多餘的,因為公孫瓚的騎兵壓根就沒有追上來,關於這一點,黑山軍的幾個首領都覺得反常,他們想破了腦袋都不明白其中的關鍵。
留下斷後的三萬黑山軍的戰鬥力並不怎麼強,隻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家人在黑山軍裏麵,黑山軍的首領也向他們承若了,隻要他們能堅持下來,他們的家人就能領到過冬的糧食。
為了能讓家人吃飽飯,這些人不得不選擇留下,糧食,在黑山軍中算得上是最珍貴的東西了,重賞之下,才有了這三萬自願斷後的黑山軍。
這些人裏,不少都是四五十歲上了年紀的老人,有的都鬢角花白,滿臉皺紋,也有些十幾歲半大不小的少年,他們一臉的稚嫩,雖然也有不少青壯,但是,總體來說,老弱幾乎就占了一半。
麵對這樣一群戰鬥力不強,但是卻有著拚死斷後的黑山軍,公孫瓚並沒有立即發起猛攻,不是他不敢,也不是他沒有把握,隻是,現在猛攻,已經失去了意義,再者,這三萬人,根本算不上士兵,公孫瓚並不想濫殺無辜。
其實,還有更多深沉原因導致公孫瓚沒有對這三萬人采取行動,首先,公孫瓚不想做無謂的犧牲,再者,這三萬人現在都在一起還好控製,要是將他們全部打散後而又不能及時全部抓住的話,那周邊的本地居民必定會遭受兵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公孫瓚現在對這三萬人采取行動的話,那他就必須動用手上全部兵馬,畢竟他現在總共也才一萬三千多騎兵,可是,這樣一來,那些之前就撤走的黑山軍就恐怕是真的撤走了,公孫瓚並不想因小失大。
從表麵看起來,公孫瓚現在似乎是無能為力,可是,換個角度的話,現在公孫瓚采取的辦法,其實是最好的。
整整一天下來,公孫瓚的所有騎兵都是換著班的盯著這三萬斷後的黑山軍,而這三萬人為了防止對方騎兵的突擊,他們不得不時時刻刻的擺下陣勢,就連吃飯喝水都是這樣。
黑山軍本就是流民,他們的大小首領也談不上有什麼軍事能力,那就更別說這三萬被當作棄子的斷後部隊了,麵對毫無行動的幽州騎兵,他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辦。
本來,他們接到的命令就是等幽州騎兵突擊的時候他們就阻攔,可是呢,現在,公孫瓚不出招,他們也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整整一天下來,這三萬人都累得要死,好在天快黑了,今天的戰事應該是過去了。
黑山軍打們打著火把,照亮了整個大營,他們的巡邏也很積極,生怕幽州騎兵會趁著黑夜來偷襲,不過呢,這個時候,他們所防備的幽州騎兵卻回到了大營,除了少數巡邏的騎兵以外,其餘人都進入了夢鄉。
就這樣,又過了一夜,黑山軍這邊人人驚慌,到現在為止,幽州騎兵還是沒有發起攻擊,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該慶幸又看到了一天日出,還是該懊惱沒有跟幽州騎兵分出勝負。
有個偉人說過一段話:“原子彈什麼時候最讓人害怕,並不是它爆炸的時候,而是它在發射架上快要發射的那一刻。”
當你知道自己快要走向死亡的時候,你內心必定會驚慌不已,可是,當這讓你驚慌的死亡遲遲不肯到來的時候,你又該如何呢?你還得繼續恐慌,因為你不知道死亡何時會到來。
三萬黑山軍現在麵臨的就是這個局麵,從他們選擇留下斷後的那一刻,他們中大多數人就明白,他們是打不過公孫瓚的,說不定他們這些人,大多都會戰死。
知道了死亡並不算什麼,黑山軍多年就流浪起,好多人都見識過太多的生生死死,可是,他們知道自己要死,但這死亡卻還沒有到來,這讓他們極度焦慮,內心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