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單於同眾將商議過後,都覺得圍剿公孫續的價值比較大,而且也更容易實現,雖然不會重創北疆軍主力,可是,如果正麵擊敗了公孫續的話,這對北疆軍大營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打擊。
要想做好這次圍攻,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不能讓北疆軍大營這邊探知消息,不然,匈奴可能會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北疆軍大營這邊有匈奴二十三萬騎兵,匈奴人正是依靠這些騎兵才將北疆軍死死壓製在大營內,如果現在想調兵去攻打公孫續的話,這邊大營內調動的人數絕對不能超過三萬,一旦人數調動多了,北疆軍大營內的將領肯定能察覺到。
而匈奴的主營那邊,還有騎兵十二萬,這些人的主要職責是鎮守大營,畢竟營內有大量軍用物資和牛羊馬匹,他們的責任也是相當重大。
匈奴單於思慮再三後,他覺得自己的親衛一直沒有參與圍堵北疆軍大營,可以從這方麵想點辦法,如果從其他部隊中調走兩三萬人的話,這動作就太明顯了,於是他決定從自己的親衛中調動三萬大軍,反正親衛的職責是保護他,現在被調走這麼多,北疆那邊也不會知道,然後再從主營那邊調動三萬到四萬人,這樣一來就有足夠把握擊潰公孫續。
匈奴大軍在調動的時候,公孫續和高順這邊都是不知道的,不過,高順正在估算日子,他覺得公孫續應該快出兵或者已經出兵了,畢竟自己這邊已經被圍困二十多天了,如果再不解圍的話,大營內的糧草就成難題了。
而公孫續這邊,在彙合了隱藏的兩萬五千步兵之後,公孫續反而沒有繼續前進,他派人去打探附近地形,結果在二十裏外的一座山上選擇紮營。
同時,為了防止被圍困後敵軍會在飲水上做手腳,公孫續下令大軍多打水井,一定要做好蓄水工作,同時,騎兵要鎮守好山下營地,步兵則依山結陣,所有糧草輜重暫時都運上山頂。
張頜,黃敘等將領都不明白公孫續為什麼要你這麼做,要知道,這裏離北疆軍大營那邊還有六十多裏,大軍還得行軍一天才能抵達,自己這邊這麼快就紮營,怎麼能對匈奴構成威脅呢?怎麼能去救援大營呢?
就算要紮營,也該再往前三四十裏紮營才合適吧,這樣一來可以對匈奴大軍構成夾擊之勢。可是,公孫續力排眾議,堅決要在山上紮營,同時嚴令將領私自出戰。
在紮營之前,公孫續親自帶人勘察過附近地形和土壤,這四周都是平原,就這麼一座高山,數裏外有幾個湖泊,如果匈奴不來圍困自己的話,水源基本不是問題,但為了保險起見,必須在山上早打水井。
忙完這些後,眾將都詢問公孫續為何選擇在這紮營,這似乎有點畏敵不敢前進的意思。
可是,公孫續隻是淡淡回道:“等,等到情況突變,我軍就可前進。”
眾將都以為公孫續指的是匈奴人回來圍困自己,然後大營那邊高順將軍會趁機攻破匈奴人的防守,然後兩軍就可合為一處,要等這樣的突變情況,那就得看高順什麼時候能率大軍擊破匈奴人了。
可是,眾將沒有注意到的是,公孫續在說話的時候,他的目光卻是朝著西邊看的。
草原上的遊牧部落很多,分屬於各個較大的實力,在草原上,真正排得上名號的有幾支分別是匈奴,鮮卑,羌族,還有烏桓等較大的部落,不過,並州往北,西涼往東這塊大草原上,也就匈奴,鮮卑和羌族的勢力最大。
這三個大勢力之間經常有摩擦,甚至會爆發戰爭,三方為了和平共處,都自覺的在領地相鄰地帶劃出一個真空帶,三方都默許了這塊地域的存在。
從來沒有哪個部落或者勢力敢說要占領這塊地盤,究其原因,沒有誰敢同時招惹草原上的這三大巨頭啊。
可是,就是有這麼一支最近遷徙過來的部落,他們似乎就偏偏不信邪,硬是在這快地方安營紮寨了。
草原上,一群群羌族騎兵在演練列陣衝鋒,旁邊有一個個教官拿著鞭子不斷抽打不聽話的騎兵,而後用生硬的羌族話罵道:“都他媽欠抽是不是啊,叫你們列陣列陣,還都給我跑亂,這樣怎麼打仗,你以為你們是土匪嗎,都他媽給我記好了,你們是士兵,士兵就得聽話,軍令如山、、、、、、”
遠處一座高台上,一名漢人打扮的青年正在觀看士兵們的訓練,他身後一個白袍銀甲的將軍已經陪他觀看了一個多時辰了,而後,這文人問道:“子義,你覺得要多久才能把他們訓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