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內,單於看著其他人繼續說道:“我軍現在要做的是迷惑北疆軍,繼續跟他們對峙,左穀蠡王率軍三萬在湖對岸渡口那邊跟敵軍的一部分人馬在對峙,隻要那邊不出事,我們就能保證不會被北疆軍偷襲。
另外,我們也要防止北疆軍會繼續夜襲,所以,我決定,晚上要加強巡邏,尤其是北疆軍營門附近,隻要他們有點異動,我軍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做出反應。”
眾人又繼續商議了一會,最終決定晚上派出三萬人馬在北疆軍營前列陣守候,有三萬騎兵在,足夠應付北疆軍的一切異動。
當鐵昆那邊傳來戰報說公孫續的兵馬在向他們挑釁的時候,匈奴單於暗呼不妙,他明白,公孫續可能是察覺到了點什麼,所以才會這麼死纏爛打的要跟自己這邊死磕。
不過,公孫續越這麼做就越證明他自己現在也無法證實到底什麼情況,單於思前想後,覺得既然要演戲就該演到底,絕對不能讓公孫續起疑心。
於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匈奴單於也隻得命令鐵昆全權負責那邊的戰事,同時,兩萬單於親衛在必要關頭也要加入戰鬥,不能讓這一支北疆軍突圍成功。
如果讓匈奴單於知道現在鐵昆麵對的是將近八九萬大軍的話,恐怕他是下不了這個命令的。一直以來,公孫續隻利用了手上的兩萬多步兵和兩萬黑山騎兵與匈奴騎兵交手,隻有在緊要關頭才會讓選鋒軍客竄一下挽回局勢。
這段時間在匈奴人與公孫續的交手中,公孫續硬是隱藏了兩萬多的兵力,要不然,匈奴這邊也不會將戰事進行到如此有利於自己的局麵。
鐵昆這邊接到單於的命令後大喜過望,既然可以放手跟北疆軍戰鬥,他還有什麼好顧忌的,在他認為,敵軍步兵不過兩萬餘人,普通騎兵恐怕不足兩萬之數,至於選鋒軍,自己這邊有單於親衛就可以纏住他們。
此刻,鐵昆很有信心在這平原地帶利用自己手中的兩萬匈奴勇士擊敗敵軍除去選鋒軍以外的軍隊,這也難怪,再這平原上,黑山軍步兵又不能主動進攻匈奴騎兵,隻有挨打的局麵。
而黑山軍騎兵,根本就不可能在平原地區與匈奴騎兵爭雄,鐵昆甚至都有把握利用六七千部下就能纏住甚至擊敗黑山軍騎兵。上次,兩軍各派一百騎兵鬥陣,鐵昆這邊看似沒占到便宜,實際上,當時挑選出來的那一百黑山軍騎兵裝備太過精良,幾乎每一個騎兵都動用了三四名騎兵的裝備。
上次交手,北疆軍看似沒敗,但那隻是小股人馬相鬥,現在,北疆軍這邊兩萬騎兵,不可能做到那樣的裝備,這樣一來,鐵昆這邊的優勢就立馬凹凸出來,這也是鐵昆敢於跟公孫續交手的原因所在。
當天下午,匈奴右穀蠡王就從大營內調走三萬人馬回去救援河套,他的動作確實隱蔽,再加上北疆這邊兩路大軍都被圍困,也很難派出斥候打探消息,所以,等到右穀蠡王領兵出發了半天後,北疆軍這邊都還不知道情況。
不過,現在的匈奴單於心中也甚是著急,右穀蠡王就算快馬加鞭趕回去至少也要五六天,到時候河套那邊成了什麼樣子沒人能知道,而且,他還必須在這裏跟北疆軍耗著,一步都不能離開。
其實,現在他心裏清楚得很,在與北疆軍的交手中,自己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前後的損失,再加上右穀蠡王這次調走的五萬人馬,使得自己這邊剩下的匈奴騎兵不足三十三萬了。
而北疆軍這邊的兵力也有三十萬之多,並不比自己少。在喪失優勢的情況下,單於心裏明白,自己最好是乖乖的由進攻轉為防守,不然,等北疆軍抓住自己這邊一個空子的話,自己可就要吃大虧了。
當然,這也不是雖然就能轉換的,雖然自己優勢不明顯,但這並不多代表北疆軍就能壓製住自己。北疆軍步兵超過半數,也是他們的硬傷,隻要時機合適,自己這邊完全可以安全撤離。
匈奴單於這算盤打的挺好,他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有大量騎兵的優勢,隻要右穀蠡王能夠成功救援河套,他的危機就能化解。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還不足夠了解公孫續,如果有人告訴他公孫續行軍打仗向來是一環套一環的話,恐怕他現在都寧願全軍大軍撤退吧。
一萬選鋒軍已經在半路上埋伏,他們早就潛入草原後方,等的就是匈奴大亂的時候。此刻,右穀蠡王的五萬人馬著急著往回趕,其實也是急匆匆的往選鋒軍的埋伏圈中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