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冶金史話(二)(2 / 2)

從20世紀初起,平爐煉鋼成為主要的煉鋼方法。這種生產格局直到40年代末才由氧氣頂吹轉爐的發明所打破。

1949年奧地利林茨和多納維茨鋼廠著手氧氣頂吹的工業性試驗。1952年該廠建成30噸頂吹轉爐車間,由於氧氣頂吹轉爐生產率高於平爐達10倍,熱效率達70%以上,兼之操作簡便,產品質量良好,因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廣。從1960年到1970年的短短10年間,它在世界鋼產量中所占份額就從4%躍升到40%,從而取代平爐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煉鋼方法。

在煉鋼方法從平爐轉向轉爐的曆史性轉變中,日本的成功經驗值得注意。他們在這一新技術問世不久,便不惜代價予以引進,經試用和消化後,又加以改進和實行大規模的技術更新,從而使鋼產量大幅度增長,很快躋身於世界主要產鋼國之列。

我國於1954年即進行氧氣頂吹試驗,50年代末在北京建成30噸頂吹轉爐車間,但其後進展較慢,更為“文化革命”所延誤。近年來,鋼鐵生產有較大發展,各地新的轉爐車間相繼投產,1980年氧氣轉爐鋼的產量已達全國鋼產量的40.64%。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

技術角逐就同奕棋一樣,貴有高招和先著。不但鋼鐵技術是如此,其它技術也都是這樣。就科學技術的整體而言,同樣存在尋求新的突破口,早下高招,以帶動各門學科更快地發展。

這種角逐、此消彼長與技術中心的轉移,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發展階段是自發形成的。而在人類早已脫離原始狀態的今天,則越來越具有自覺競爭的性質,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極重大的影響和極緊迫的意義。

因而,技術思想、技術方針、技術政策的探索在今天顯得格外重要。在技術的競技場上,誰能更正確地判斷技術發展趨勢,提出新穎的技術思想和技術方針,實現重大的技術突破,並通過製訂正確的技術政策,適時實行技術改造,誰就將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有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而這也正是技術上暫處落後的國家得以後來居上的大好契機。

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密切相關。銅鐵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受當時當地的社會條件所影響的。例如,生鐵冶鑄術是發明於奴隸製崩潰,封建製萌生的春秋時期,而在社會大變革的戰國時期獲得長足的發展。貝塞麥轉爐煉鋼是在產業革命完成後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斯,由社會對鋼材的巨大需求而促成的。這再次說明社會變革對於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最後,一切科學技術歸根結底是由人來創造的。在具備了一定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決定的因素是人。正確地選擇技術的突破口,源自對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深研究,這是要花大力氣和下苦功夫的。為此,提高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素質(包括廣博知識、創新精神與思維能力)是極其重要的為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我們須有成批的技術思想家、實幹和組織家。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善於識別和選拔這樣的傑出人才,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這育人、識人、用人之道即是科學技術振興之道,是高招中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