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的起點是成都,這是幾千年前蜀國的所在地。
道路的緣起是商品,主要商品是蜀地的絲綢織錦。
蜀地富庶,人傑地靈。大規模的種養殖業和大規模的人口數位都曾名冠中國。我小時候填寫籍貫總是四川,那時沒有去過,書本上說成都平原綠野平疇,一片錦繡,種桑養蠶,耕田種稻,時無荒年。
天時地利,蜀地開發甚早。古史記載的第一位蜀王是蠶叢,及至周代末期,開明王朝定都成都,成都成了蜀地的中心。秦統一中國後,移遷了大量的秦民進入蜀地,並把先進的冶鐵技術和文化帶進了當時中國的西南方。有了水陸交通的便利,戰國時期。成都已形成商業重鎮。秦孝文王(前250年)時,蜀守李冰,修築了都江堰和其他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成了真正得魚米之鄉。兩漢之後,成都就是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詩經》雲:蜎蜎者蜀。蜀的本意竟是野蠶。可見蜀地多養蠶的農人,也多蠶絲的產品。專家認為成都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紡輪、骨針、龜甲等,可以將巴蜀文化上溯至殷商初期。1986年,成都以北三星堆文化遺址開掘出的大量青銅器皿及作為貨幣的貝殼,也為當年古蜀地與東南亞的交往提供了佐證。按照這一推論,早在3000年前,古巴蜀地區就與沿海有了經濟和貿易的往來。也就是說,由蜀地到印緬海岸的蜀身毒道作為一條民間的商業通道已經斷續地存在了。
茶的老祖宗是野生高大喬木,蠶的老祖宗是寄生在野桑樹上的一種會吐絲的小蟲。野蠶經多年馴化,變成了大量養殖的桑蠶,用蠶絲織就的絲綢,最終成為蜀國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象征物。
從史料上看,西漢時的成都絲織業已十分發達,不但織錦工人的居住地被稱為“錦裏”,還有專門進行絲綢貿易的“錦市”和名叫“錦官”的管理者。錦繡之地成都,因此得名“錦官城”,它的許多地名都與紡織和絲綢有關。如支機石、青神縣、錦江。關於一條流經城市的樸素南河如何變成了熠熠生輝的錦江,《水經注》雲: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以他江,則錦色弱美。
蜀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據說唐中宗給安樂公主置辦嫁妝時,蜀地進獻了一條“單絲碧羅籠裙”,上麵的花鳥用細如發絲的金絲織成,“正視旁觀,日中影中,各為一色”,織藝的精湛令人歎服。我沒有見過真正的古錦,據說光彩奪目,富麗堂皇,其價如金。在成都蜀錦廠,現在還保存有一台仿製的漢代鏤花織機。織錦時須由兩名熟練女工操作,一天僅得錦4寸,可以想象蜀錦工藝的精細與繁複。在當時,蜀錦是朝廷的經濟支柱,三國時蜀國伐魏的軍費開支,大多來自錦緞貿易的收入。要形成大規模的商品進行交易,當時的蜀地,該有多少的女工在日夜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