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川南第一橋,西行即進入邛崍山脈。此處有一雄關,名叫“靈關”,我們采訪的這條古道因此得名。據說遠在相當於西周至春秋時代的蜀國望帝杜宇時期,這裏就是通往西南的門戶。廬山縣古名青衣,青衣江和沫水在此彙合,又與滎經河聚會,東流至樂山並人大渡河進入岷江。古青衣是羌族活動的地區,與蜀國一山之隔,早早就納入了蜀國的勢力範圍。青衣河穀間的通道,北通中原,南連西南,是一條很早就有商旅活動的商道。秦取蜀後,對青衣道有正式的開辟,當時從事與滇國境外貿易的巴蜀商賈,“取其笮馬、焚僮、犁牛”,輸出銅鐵、竹木之器及蜀布、筇竹杖等手工製品。這些貿易活動,都早於漢武帝使節發現蜀身毒道之時。廬山地區保存著數量頗多的漢代墓葬,其中的石獸、笑俑、畫像磚、蟾蜍座等,書法雕刻都堪稱精品。
東漢永平年間(54—75年),白蘭國國王派到洛陽奉貢的官員經過靈關時,留下了激越的古歌。益州刺史朱輔令文官整理後,成了三首用白蘭語注釋的漢文詩歌,稱為《白蘭歌》,被認為是西南夷各族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歌謠。
邛崍山脈和大相公嶺連接的地方,原先是羌族活動的地區。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將楚國王族遠遷至此地,為王朝經營黃金的生產,並稱此地為嚴道。嚴道是最早開采砂金的金場。漢代與卓王孫齊名的大富豪鄧通在嚴道所鑄造的銅錢曾“遍布天下”,可見財富的豐足。商人趨利而行,嚴道作為黃金的轉運站,自然也成了南絲路上的又一重鎮。
自隋唐以後,南絲路的主道由雅安南下,這是座有名的雨城。前些年寫茶馬古道,雅安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唐代茶馬司的遺址,成為中央王朝茶馬政策的有力佐證。雅安也是茶馬道上的重要古鎮,原產雲南的野生茶,在雅安從西漢年間就有大麵積的栽培。雨量充沛,霧氣氤氳的蒙山,極利於茶的生長,川茶精品“蒙頂甘露”為曆代貢茶。這裏生產的緊壓茶,運往遙遠的佛國西藏。
雅安城外的公路旁,坐落東漢益州太守高頤的墓闋。墓闋由五層石塊堆砌,上麵有古樸生動的神話浮雕。人形獸樣,栩栩如生,造型和雕刻給人驚豔之感。邛都西呂 離開滎經後,靈關道進入綿亙五百餘裏的大相公嶺。這裏峰巒疊嶂,山勢嶙峋,直到今天依然是天險所在,它與小相公嶺一道,形成拱衛川西的天然屏障。由此分道,往西者可通康定、瀘定,走上茶馬古道四川段的線路,往南則達邛都西昌。從大相公嶺經過的明代謫狀元楊升庵留下這樣的詩句:“沉黎漢原古,嚴道蜀關遙。策馬水槽滑,乘橇雪濘消。”嶺上有清溪關古城,曾是曆代重兵把守的要衝,有“小潼關”之稱。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泥巴山埡口,可望見冰雕雪塑的貢嘎山。這一路段經常塌方,攝影師三次往返,才算通過了這道險關。
大小相公嶺的得名據說因唐代戍邊名將李德裕、韋皋。行走在風塵湮沒的古道上,到處可見當年的屯兵點和關隘。這裏的古道上還留有深深的杵窩,可見當年古道上很多的商隊靠背夫運送貨物。小相公嶺的登向營古堡,是南絲路上保存較完好的古堡。據考是為了保障商路暢通而設的屯兵營地。史料記載,直到清代,這裏還駐紮軍隊,每隔三天護送一批商旅通過險要的關口。
邛海在望,方圓百餘裏的大湖倒影著藍天白雲。風塵仆仆的旅人心神一爽:西昌到了。
在靈關道上,邛海是最大的湖泊。當地人說,海子是地陷造成的,漢代的名城邛都就沉沒在深深的水底。西昌處在地質斷裂帶上,光福寺內因此設立了地震碑林。百餘塊碑石,記錄了古城經曆的一次次災患。不知古道上行走的人們,是否真在邛海中看到了當年的驛道與店鋪。白雲蒼山間,歲月湮沒的豈止幾座城池幾條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