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雲南驛(1 / 2)

再往下,就是雲南驛。

這是靈關道和五尺道的最終彙合處。從這裏開始合二為一的古道稱博南古道。進入大理境內,經祥雲、彌渡、下關,漾濞、永平人保山,在大理州境內路程520餘裏。

雲南驛據說是彩雲南現的地方。漢武帝的使者追尋此祥瑞之兆到此。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因縣在雲之南名雲南縣。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置雲南郡,直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成為當時雲南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長達358年。後為州、縣駐地。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置“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之名確定。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縣城由雲南驛遷往15千米外的祥城鎮。民國七年,為別於省名,雲南縣改為祥雲縣。隻有雲南驛將雲南一名保留至今天,成為雲南省名的淵源地。

在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雲南驛一直是重要通道,直到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雲南驛才漸漸沉寂下來。而它身邊的公路上,每天有數以千計的車輛呼嘯而過。無數次走過雲南驛,也知道它有過的故事往昔的輝煌,可一直就以為它消失了,像公路沿線幾乎所有的小鎮一樣,空留下一個讓人尋味的名字,而從沒有尋找。

1961年在雲南驛大波那村出土的一座春秋晚期木槨銅棺墓葬,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銅棺,它重257千克,頂作人字形,由7塊銅板合成,紋飾精美。它證明了2000多年前洱海地區已具有發達的冶銅技術。

而雲南驛機場,曾是二戰時期駝峰航線的重要機場,航空38校的訓練基地。當年陳納德飛虎隊使用過的跑道、機窩、美空軍指揮部舊址,現在仍可以看到。

2004年3月,我們在大雨將臨的下午,走進了雲南驛。

踏上千年古道,便被一種古樸的氛同縈繞。整個雲南驛,好像一本大書,用沉默講述千年滄桑。青石驛道長約千米,由東向西穿過古鎮。路兩邊是土木結構的高牆守護的民居。看到一個有高大雕花重簷門樓的老宅,裏麵是兩扇厚重的木門微閉著,推門進入了這個有著168人的大家族的祖屋。一打聽這就是錢家大院,是當馬鍋頭的祖先錢治修下的,已有140年曆史。泥牆上掛著錢冶的畫像,民間畫師的筆下當年的馬鍋頭也穿著官服,正襟危坐。院內大小房間有70多間,大院套小院,各自為陣又互相聯通。現在,錢家後人四方都有,留在大院裏的,有6家40餘口人。

院落有後門,連接當年的馬廄,現在院中的仍放著當年飲馬的大水槽。後門之外,就是古驛道出村往西的路口。在爐間,煙火熏黑的牆壁上,掛著整整齊齊的炊具,大大的幾眼泥灶,可以放置直徑50厘米左右的鐵鍋。廚房帶小天井,天井裏有一口井,還有淘米洗菜的水槽。若非當年駐有馬隊,一家人如何要這麼大的廚房。前院左手邊一間小屋裏,81歲的錢家定正在吃飯。老人當過馬鍋頭,是個見多識廣的漢子。如今古邁了,也遲鈍了,對我們的到來不聞不問,隻是任由我們拍照,神情間淡然寬厚。

在當地的村委會幹部的引領,我們在古鎮裏慢慢踏尋。推開一戶戶大門,看得到往日的雕梁畫棟,看得到當年的酒肆錢莊,古鎮有些破敗的外表裏,藏有如此豐富的財寶不由我們不刮目相看。李家客棧,是當年的“五星級旅店”,初初聽起覺得滑稽,待從石雕門檻跨進小院,對眼前這方造型別致,結構完整,木雕門窗精巧的院落忍不住發出驚歎。主人正在爐房做飯,一個少年在台階上寫作業,放書本的是把老式的雕花靠背木椅。樓上是客房,接待往來古道的商賈。東側兩間客房,用現在的行話叫標準間和單人間,標準間兩張木房,與樓板相聯,床寬1米餘,床邊置木櫃,如同今日的床頭櫃。單人間稍小,一張木床拉通,對麵有櫃子,可放置衣物錢財。房間接一個天台,天台上還有兩問客房,裝飾似乎更加考究,除雕花木窗外,屋頂還用細木條覆蓋,木條又形成了圖案,整個屋頂呈人字形,很像現代的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