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雨行千佛岩(1 / 1)

夾江城的模樣我至今不知道。車到夾江已是-F午4點。來不及尋找住處,打了輛風吹的士趕往千佛岩。

青衣江漲水,完全不似青衣。一江濁流無聲息,緩慢而又洶湧地流過。兩岸青山夾一江流水,這就是夾江的由來。

天上飛雨,綿密而輕柔,很有韌勁地落下。衣服不濕,但滿頭滿臉的水氣又似乎伸手可觸。沿江一側,就是千佛岩,有岩刻摩崖造像162龕,大小佛像2470餘尊。這些岩刻始於隋唐,延及明清,其中精品彌勒坐佛、淨土變龕、觀音像龕等,為盛唐之作。我喜歡摩崖造像,雲南有的,想方設法看過。說不清為什麼,就覺得這些造像如書,可以讀出許多故事。冷不丁麵對滿山的精品,心中那份滿足可想而知。佛像最精彩處為古涇口,相傳這是秦時移民遷:tal:。臨江有一石亭,四麵來風。靠在亭邊石欄上,仰頭看這些佛像是另一番心境。造像實在神妙,說法佛慈祥莊重,彌勒佛超然世外,佛座前的樂隊中,有揮袖而舞者,也有低頭弄簫人。佛國仙樂,陶醉了一班弟子,肅然聆聽之中,忘卻了是來聽經還是來賞樂。

懸崖下是完整的石板棧道。早期是木棧,築於秦漢年間,現在岩壁餘下的幾方石鑿方孔,是當年秦漢古棧道安置木樁時鑿出的。江水不嘩,悄然而行,是否也為千年絕響懾服。就連我這樣行旅匆匆的遊子,也聽到四野間叮叮咚咚的樂聲。不知覺間,雨大起來。行人快步而行,甚是匆忙,自行車撞得石階騰騰亂響,想必是要趕在大雨前歸家。

已近黃昏,暗嵐初起,天色有些晦澀,人的心情也有些感傷。蜀相孑L明的點將台何在?尋覓間我們離開了江流,步入濃蔭如墨的桔林。尺把寬的小路被果林挾得嚴嚴實實,硬起頭皮往深處走,青竹下的路更細得沒有了道理。石階上青苔滑得讓人心驚,一步一滑地爬上石包,諸葛孔明正平靜的注視著我們。這就是點將台呀?俯身看去,兜頭撲來一塊綠簾,是樹冠。層層疊疊的樹下,悄悄藏著幾間草屋。諸葛亮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於青衣江麵,他麵對的,不會是幾間草屋吧。放眼望去,江水在遠處閃爍,枝葉扶疏布滿河灘的,是萬株桑林。朝采桑,暮采桑,千年前也是這等景致。

從石階出溜下來,雨已經是如線般有形了。秋雨給歸途添了幾分動力。又過棧道,見千佛均是笑意盈盈。雨終於耐不住性子,“嘩啦”一聲,跌落下來。小鎮房屋黑色的瓦簷上水流成瀑。我們在樹下一個小貨攤旁避雨,上有一方竹竿撐起的塑膠天棚。雨好張狂,轉眼間注滿天棚上的凹陷處,細仃仃的竹竿抵擋不住,雨棚搖搖欲墜。看雲很濃,觀雨不住,等下去沒有出路。正巧一輛風吹的士冒雨駛來,我們想都沒想鑽了進去。車主一聲吆喝,發動機轟鳴著衝進大雨中。隻一分鍾,我們的褲子、鞋子滂濕,那雨簾形同虛設。雨大路滑且多坑窪,車速絲毫不減,將水花濺了一街。屋簷下避雨的人看這輛瘋狂的車都目瞪口呆。好在4千米長的路上隻一輛車發瘋,我們聽天由命。車到夾江縣城,去-11發現路是半幹,雨也沒有。敢情這場秋雨就欺負我們兩個外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