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朱提訪古(1 / 1)

沿國道到達昭通,古道也到了昭通。

我在數年前到過昭通,如今又見,變化不算大。比起那些日新月異的城鎮,偏居滇東北的昭通,依舊是風塵滿麵。昭通當年的輝煌,似乎隻能在古道豐厚的遺存中尋到。在雲南,所謂“秦磚漢瓦”,隻有在昭通可以看到。這裏是川滇黔的交界之處,是曆代王朝經營雲南的第一要衝,也是雲南溝通中原,開展經貿、文化交流的前沿。

昭通曾是雲南最繁華的地區,民國年間,人稱“小上海”。昭通又是產生雲南近代史上起重要作用人物最多的地區。昭通人喜歡擺古,講起曆史文化個個滿腹經綸。伴我們同行的昭通市政協副主席楊永智先生,走一處留詩一首,卻首首都有精妙的見地。在豆沙關前,幾名昭通人麵對古關雄峰揮毫潑墨,就連年輕的縣鄉領導也寫得一手好字。文化不是無源之水,昭通的風華起於道路帶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昭通的衰落也緣之於路。

走在213國道上,我們疑惑:這條至今仍凶險異常的路,真是溝通川滇的國道嗎?據當地人介紹,建國50多年這裏基本沒有大中型的建設專案,就連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少得可憐。當2004年內昆鐵路通往烏蒙山腹地時,沿線的老百姓扶老攜幼看望從沒有見過的火車。昭通人口450萬,有近一半處於溫飽線以下,前任總理朱熔基到此視察,麵對貧困的鄉民,流下了熱淚。

昭通古名朱提,盛產白銀。早在王莽當政時期,這裏就成了朝廷鑄造錢幣的地方。據《漢書》、《後漢書》、《華陽國誌》等文獻記載,朱提銀、堂琅銅,富甲天下。朱提銀因成色好,成為全國通貨,與錢貨的比值,高於其他各地產銀的58%。至今,《辭海》對“朱提”一詞的解釋,仍有一條是“白銀的代稱”。

昭通訪古,能感受它當年的繁華。雲興街如今是條熙熙攘攘的雜貨街,沿街全是小間的鋪麵。兩邊的房子一樓一底,是很整齊的木板房。街兩麵的式樣不同,格局卻大致一樣。據說是當年龍雲、盧漢兩大家族開發的房地產。昭通城的大街小巷中,最有特色的當為挑水巷。不長的一條斜巷,連通著兩條橫街,巷內叮叮當當響成一片,有大小五金鋪上百家。巷寬僅一米餘,當年大概是挑水供應全城的挑夫走的便道。鑽進店鋪細看,小到門鎖拉扣,大到機器配件,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不遠處還有另一條街,掛滿了竹編藤器。街道的商品各有特色。在一條街上又相對集中,這是古商城集千年經驗做出的選擇。 在昭通實驗中學內,建有《孟孝琚碑》碑亭,這塊1901年出土於城東南鄉白泥井衝的石碑,殘高1.4米,寬0.96米,厚o.24米,遺文14行,計存260字。據學者考證,此碑為東漢石碑,是雲南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趙藩為該碑作跋稱:“文辭書法皆東漢人矩度”,“結體方正,筆意圓勁,渾樸在篆隸間,……乃古漢碑第一,豈獨滇南瑰寶。” 漢碑一側,還有一處移置於實驗中學的考古發掘,東晉霍氏壁畫墓室。晉墓形如穹隆,墓頂覆鬥狀,高約2.6米,南北進深3.05米,東西寬2.8米,整體用石塊鑲砌而成。墓室內有彩色壁畫,為墓主人霍彪坐像及侍從、依仗、歌舞者及自然景物。畫工來自民間,筆觸樸實自然,為南中大姓“霍家部曲”的生活留下了生動寫照。也成為研究古代民族史的珍貴資料。遺憾的是,因墓室潮濕,有些石磚上的畫麵出現了剝蝕。

昭通的景物中,大山包是個代表,它將我們的視線引到了蒼茫壯闊的烏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