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全滇鎖陰(1 / 1)

勝境關在富源縣老黑山宣威嶺上,是雲貴交界處的古關隘。沿筆直的曲勝高速路,我從昆明兩個半小時就來到關前,這在古道悠悠歲月中,是一個質的飛躍。

老黑山是烏蒙餘脈,山勢險峻。到宣威嶺時陡然低緩,出現“凹”形。勝境關設於此,是由黔入滇的必經之路,有“全滇鎖陰”之稱。關前置一大牌坊,為明代宗景泰年間雲南巡撫洪弼所修。界坊東西各有石獅一對,東麵的石獅長滿青苔,西麵的覆蓋紅塵。“雨師好黔,風伯喜滇”,在勝境關咫尺間涇渭分明。

牌坊下是一條石板道,直至東麵的埡口,兩峰間立有一道關隘,就是勝境關的關城。關城是新修的,顯然沒有古道風雕雪刻的痕跡。關外是一片綠色的穀地。早年的關城毀於兵燹。險關尚且無力自保,可見古道上的戰事頻仍。出了關的古道一直伸進山裏,那麵是貴州地界。秋風吹起,兩邊的青紗帳沙沙作響,古道竟起了蕭瑟之意。

宣威縣與貴州交界處還有一處古鎮,名為可渡。史書記載,這裏“彈丸岩邑,南通六詔,北達三巴,東連金築,行旅冠囊,絡繹輻輳,孔道也。”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分三路遠征雲南時,李恢率領的中路軍便由此關入滇。古道於可渡河兩岸蛇行,寬約2米,北行到貴州威寧,南往到宣威、曲靖。因地處偏僻,這段古道保存的相對完好,相比古道在交通發達地方的冷落凋敝,這兒仍有小型的馬幫行走。當地的鄉民,依然遵循祖先生活的方式生活著,因此每天都與古道相處,倒給了古道不絕的生命力。

由黔入滇的兩條道路,在沾益交彙。原名西平鎮的沾益,是入滇後的一大驛站,被稱為陸路碼頭。五尺道在沾益境內有七八十千米長,其中從鬆哨關到縣城長約60千米的一段,相對說來保存的較為完整。九龍山附近的古道旁,石壁上刻有“毒水”兩字,傳說是諸葛亮用馬鞭寫下以告誡部下注意的。

西平州為唐代建置,現已無存,其址亦無從查考。現有的沾益老城,是宋朝時大理國磨彌部蠻蒙提所建。元明清都有重建和修葺。格局十分工整。在四門設正街四條,中有直街,街寬6米,每條街道都以所在方向命名,四街的交彙之地則叫十字街。至今仍可以見到城牆的遺址和五街的格局。

離如今曲靖市區33千米的越州,始建於漢武帝時代,屬益州同勞。諸葛亮南征平定雲南各部後,曾將同勞改成了同樂。明洪武年間(1390年)改置越州衛,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越州所轄的潦滸,得水陸交通的便利,過去是商旅雲集的地方。潦滸產瓷,這裏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陶瓷市場。在村邊,有座大橋,長約100米,還配有50米的旱橋與鄉村相連,這就是用巨石相拱的方式建造的潦滸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