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五尺道進入味縣。味縣今名曲靖,為珠江源所在地,自然條件優越,是雲南糧倉和煙葉的主產地。先秦時期,曲靖已成為農耕社會,冶鐵業也早有發展。據考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出現了“鼎立鼓群”的罕見現象。
鼓即銅鼓,是西南夷民族有代表性的器物,主要用於節日祭祀和公共集會,是統治權利的象征物。而鼎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島,既是重要禮器,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征物。而味州的古代各民族,在祭祀和慶典的大型儀式中,用銅鼓也用陶鼎,這種鼎立鼓群的現象,是中原文化傳人邊地的佐證,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發展的象征。
曲靖市區以東6千米,有8個橢圓形土堆,人稱八塔台。鹹豐二年的《南寧縣誌》載:“八塔台——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脈。”當地的百姓則認為這是諸葛亮與孟獲大戰時構築的點將台。人們敬仰祖先崇拜聖賢,對八塔台也倍加尊崇,因此它們存在千年,完好無損。
從1977年開始,雲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用5年時間對八塔台一號、二號堆進行了7次開掘,認定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古墓群。已發掘的墓葬中,有30餘座屬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堆,220座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土坑堅穴墓,304座宋、元、明時期的火葬墓。發掘出土了從青銅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文物1000餘件,有兵器、貝幣、禮器,生活用品,裝飾品等等。八塔台的出土震驚了考古界,這是一個豐厚的文化堆積層。這些文物既有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滇文化和夜朗文化的風格,具有文化交融顯著的特征。《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其旁東北,南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正因為這裏多民族聚居,又處於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導致了古墓形製的多樣性和殉葬品的多樣化。表現了不同時期喪葬風俗和多元文化觀念的變遷。包容、互補,這種在古道上最為珍貴的文化傳統,在八塔台古墓群得到充分的體現。
從北邊進入曲靖,可以看到巨型浮雕《諸葛亮與孟獲》,全長20多米。這是一段古代史說了千年不衰的故事。三國時,曲靖為南中大姓雍闓、孟獲所據。當時的南中,是蜀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金銀寶貨”的主產之地。劉備死後,孟獲等人起兵反叛,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在曲靖、陸良一帶,孟獲與蜀軍大戰,諸葛亮用攻心懷柔之術,對孟獲七擒七縱,便使他徹底歎服,立下了“南人不複反矣”的誓言。此後,諸葛亮大軍一直深入滇池地區,整拓道路,以利物質運輸,達到了他南平的最終目的。與諸葛亮有關的典故和遺跡在古道上還有很多,甚至在邊遠的國境線上,仍然可以聽到孔明當年的故事。古驛道是當年的資訊網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來自禮儀之邦的蜀國丞相,成了漢文化的化身,在古道的傳說中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