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猴橋與史迪威公路(1 / 2)

出發去猴橋時,什麼也沒想,上午10點走,11點30分就到達古永。當年騰衝通緬甸、印度有三條道。蜀身毒道走的,主要是其中兩條,即騰西北線和騰北線。兩條線均在緬甸密支那彙合後延伸至印度北部的雷多(列多)。騰西北線經古永、牛圈河、甘稗地、俄穹、昔董壩、大灣子、瓦宋到密支那,從騰衝算起,境內105千米入緬甸,250千米到密支那,途經9個馬站。騰北線經固東、小辛街、茶山河、大竹壩、平河、片馬到緬甸拖角,計255千米。這兩條線在當時是抵達印度的最近的路線,從騰衝算起到印度雷多為679千米,需時20天。

我現在走的道路經過整修,黑色的瀝青路麵顯得非常幹淨。兩邊有村寨、工廠,可見大量木材堆積在渡口的空地上,巨粗的樹木一看便知來自原始森林。一路車不多,但每一輛開過的大車都與木材有關,而檳榔江一側的新型工廠,也是板材加工廠。

在河畔一片茂密的蘆葦地裏,我想尋找當年渡口。四顧茫茫,此刻的公路上卻不見來人和來車。沒有任何標識,古道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變得無影無蹤。我一廂情願地想:蜀身毒道、史迪威公路和現在的新公路,在這一地段,應該完全重合了吧?

史迪威公路又叫中印公路,為二戰中美、英、中三大盟國協力修築的。路線從印度東北阿薩姆邦的利多起,貫穿緬北山區,進入中國,與滇緬公路相銜接。1942年12月,中印緬戰區司令史迪威將軍決定由美國工程兵先修利多公路,並向密支那推進,和整個戰區的形勢互相配合。1944年9月,騰衝收複。11月至次年1月,施工軍民僅兩月就打通了保山至密支那的公路段,與西段公路形成對接。1945年1月20日,隨著試行的三輛汽車的到達,中印公路北線貫通。 檳榔江與公路同行,這是一條非常迷人的河流。檳榔江主河源為五台山大岔河,支流有狼牙山膽紮河、輪馬河,三源合流處稱三岔河,由北向南流至猴橋,繼而轉向打望山入盈江境彙人大盈江。驅車而行,清澈河水以及河邊奇形怪狀的巨石,屢屢吸引我的視線。渾然天成的質樸和沒有雕琢的秀麗,使得檳榔江有一種遠避世生的優雅。我不得不停車、下河,在石灘和碧水間流連,聽泉聲盈耳,看奇石如畫,讓匆匆的行程中出現了一個個停滯的回彎。

猴橋鎮很小,小到我誤以為不是鎮,車子便衝過了公路橋。在黑泥潭停車問路,邊民聞知驚詫:“你們過猴橋沒辦手續?”這一狀況,著實嚇我一跳,好像犯了大錯,成了偷越國境的人。可過來已成事實,著急也沒用,我們要去的目的地,隻有短短十餘千米,我們沒有了選擇。當年沿檳榔江有幾十座石砌或土夯成的碉樓,有兵丁把守,如今大部分湮沒在熱帶雨林瘋長的植物裏,隻剩得勝堡還算完整。在一個路邊小店問路時,遇到位頗有藝術大師風度的當地漢子。長長的頭發,有著刀刻般紋路的臉龐,當年一定是英俊的漢子。來了古道的同路人,他興之所至,眯縫著眼睛給我們講起古來。邊地往事早已如煙,他的眼裏,飄蕩著古道對過往榮耀的沉湎與回味。

車子在界碑前嘎然而止。停車看碑時,發現柏油路也到此中斷,再往前,道路變得坑坑窪窪,可以肯定,這就是當年的史迪威公路,它的前方,是緬甸小鎮甘稗地。史迪威公路是在異常艱辛的條件下開工的,淫雨、瘴氣、泥淖、滑坡,一切道路施工可能碰到的困難,都讓美國大兵的機械化施工部隊趕上了,工程進程緩慢。親自督戰的史迪威,每天泥水一身在施工現場指揮搶修。這些片段的資料,我是從Discovery頻道的節目中看到的。道路修通時,民眾和軍隊都歡欣鼓舞,可誰也沒有想到,這條著名的公路,會在很短的幾年間如花朵般凋零了。幾個月後,戰爭結束,此後中國長期斷絕了這一地區與境外各國的大規模通商活動,古道和新路都沒有了意義。沒有交往,何來通途?和千年古道相比,史迪威公路的凋零速度實在是太過迅速。據說野人山一帶的公路,很快就被荒草掩埋,瘋長的熱帶植物間,想找到這條有名公路的路基都不容易了。

在甘稗地口岸,身穿籠基,手持卡賓槍的小緬兵會說中國話,我們過關時隻用登記車牌。搭我們的車到甘稗地的兩位當地邊民,一個勁鼓動我們再往前行,前麵據說是大片罌粟花地。我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