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城上多停留一刻鍾,你就多一分讚歎和感慨,想想古人修長城,還把長城當戰場,戍衛邊疆防禦敵人,那種勇氣和膽識今人幾人有?難怪說能上長城就是好漢,所以長城上都有專人為你打造銅製紀念品,工匠為你刻下你成為好漢的時間,為你的人生曆史做證。每個銅製品8元人民幣,犒賞一下自己的辛苦吧!
徒步下山,最後一段山路會經過一條小溪,有駱駝歇腳半蹲於橋頭,橋那邊還有一個人自彈自唱“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駱駝是主人用來駝遊人登長城的掙錢工具)這歌聲將人們唱進一種曆史,唱出一種思古。
明十三陵
前往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是可以順便遊覽的景點,通常旅行社為你排長城的行程時,明十三陵也會順便一遊。自助旅行者不妨參照這個路線,記住走完這兩個景點一定會花掉你一天時間。
看過紫禁城故宮的雄偉,帝後生前的生活幾乎可用驕縱奢淫來形容,再看過明十三陵的長陵和定陵,帝後死後的鋪張奢華又曆曆在目了。
十三陵位於昌平縣東部山區,這是明成祖朱棣派30多位風水師花費兩年多時間才選定的,所以稱得上是風水寶地。
長陵
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陵墓。長陵最顯赫的建築就是恩殿,好比故宮裏麵的太和殿一樣,但它比太和殿還大許多,殿裏麵有60根楠木柱子,中間4根直徑1米以上,曆經480多年依舊完好無損,材質可想而知。恩殿內現有朱棣塑像,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設的。成祖在位22年,下令遷都北京,還編寫過《永樂大典》,並派鄭和下西洋,諸多開明事跡,在明代算是有作為的皇帝。
恩殿還展示著曆史文物,遊人到此一遊除了可以觀賞,也可以細細對照並感受曆史。另外在大殿的一個角落,你會看見播放錄影帶,這是為遊人提供的紀錄片,錄影帶介紹十三陵的背景資料,以及考古挖掘陵墓的現場實況。
穿過恩殿的牌樓門有石製的祭器五供,然後就是明樓了。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誌,也是十三陵最高的建築物,這種標誌是地下宮殿的位置。
定陵
十三陵旅遊重點,因這裏埋葬著明朝第十三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後。
萬曆22歲就命人修定陵,曆時6年完工,耗資800萬兩白銀。若到定陵的地下宮殿走一遍,就會發現這座陵墓規模雖不及長陵,但工程精細程度在十三陵中堪稱第一。陵墓修成後,萬曆皇帝還曾在這裏飲酒作樂。萬曆當政長達48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昏庸君主。清乾隆皇帝還認為,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萬曆和天啟。定陵是1956年被發掘的,地下宮殿出土文物有26箱,共計3000多件寶物,包括一些稀世珍寶和皇帝金冠及皇後鳳冠等等,這些出土文物現在都有展示。
即使在攝氏30度高溫的炎炎夏日逛陵區,定陵的地下宮殿都讓人感覺冷涼陰濕。現在地下宮殿幾乎成了空穴,金銀財富、文物珍品全部都移到地麵上了。
蘆溝橋
來到蘆溝橋除了將你的民族情感拿出來重溫一番,也別忘了它可是金代燕京八大景之一,石橋的特色周邊景物之美都需要你另眼相看細細品味。
到“蘆溝橋”這三個字你最先聯想的一定是“七·七事變”,在旅遊京城時也一直惦記著不要錯過了這段曆史,總想親睹中國軍民當年如何奮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體會宛平城的槍聲揭開抗日戰爭的序幕。
北京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就是蘆溝橋。蘆溝橋八百餘歲了,七百多年前它就是燕京八大景之一,而蘆溝橋頭仍然保存著乾隆皇帝禦筆親題的“蘆溝曉月”碑。蘆溝橋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的永定河上,距離市區15公裏,坐車隻需半個多小時。
老北京有句歇後語“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若是到了蘆溝橋,數數橋上望柱的石獅子有多少個,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統計,蘆溝橋上共有498隻獅子,其中大獅子281隻,小獅子198隻,橋東欄杆石獅子左右各一隻,橋兩頭又有數雙,再加上後來在橋上泥沙中發現的,總共有498隻,其中上至12世紀的金代,下至民國年間,石獅子出自不同朝代,而呈現出來的顏色、造型和姿態也有很大差異,金朝時本叫它廣利橋,因為這條河當時就叫蘆溝河,人們自然就叫它蘆溝橋了。在一座橋上集中展現曆朝曆代的石獅子,稱得上是前人遺留下的稀世珍寶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到了蘆溝橋不能不順便參觀一下相距甚近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如果你手上有張北京地區博物館通用年票,可以免費入館參觀)。這個紀念館收藏豐富的文字圖片資料及寶物,可以詳細了解日軍當年的暴行,還有中國軍民英勇抗日的事跡。這裏有華北地區地道戰等等模型,看了更能親身感受烽火年代百姓抗日的智慧與勇氣,並收藏有日軍投降簽字時的桌椅和時鍾等珍貴寶物。如果你還想看更多更完善的資料,可以透過入門處的電腦熒幕查詢,現場對團隊參觀者會提供解說員的講解服務。
十渡離京城百公裏左右,十渡能呼喚這麼多城市人口前往,可以看出都會發達後的壓力與張力。如果你也想一解平日積聚的煩悶,不妨到十渡做高空彈跳,大喝一番往下縱躍,保證你的都市文明病瞬間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