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茶具的發展是一個由簡易到複雜、由粗糙到精致的過程,茶具的古樸、淡雅,都被人們所欣賞。茶具,最早在漢代出現,到唐代瓷器發展到興盛的時期,茶具已成為生活中常見的器具。早在西漢時期,王褒的《憧約》就提到過茶具,有詩為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
茶具在古代時期的涵蓋範圍是很廣的,不像現在人們所理解的茶壺、茶杯等喝茶用具。在唐朝文學家皮日休的《茶具十詠》中曾做過詳細的陳述,茶具包括“茶塢、茶筍、茶舍、茶人、茶籯、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除了這些常見的器具外,有考證的其他茶具還包括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等,很多茶具都沒有流傳至今,隻能從古籍中了解。茶具在古代的分類很多,至少有20餘種,跟現在我們所用的有很大的不同。
古時候的人們喝茶都喜歡把茶葉先在火爐上煎煮之後再泡茶,不像我們現在飲茶這麼方便。不過煮茶的發展促進了茶具的改革,使茶具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宋朝之後,煮茶用的器具是一種銅質的茶罏;元朝時期,除了茶罏的簡單製作外,開始有人研製在茶罏外壁塗上拔蠟,增加茶罏的光滑度,並紋上花紋以增加藝術性。在元代茶罏還是銅質的比較多,變化的隻是它的雕刻技術,在當時有一種以饕餮為原型雕刻的饕餮銅罏,雕刻工藝十分精致而且複雜,最能體現當時雕刻茶具藝術的最高水平。到了中世紀後期的時候,除了煮茶用的茶罏外,還出現了煮水的湯瓶,又稱茶吹。這種湯瓶的好處是既可以煮水,也可以泡茶,是兩用的茶具。在唐宋以來,飲茶的器具又有了很大的改進發展,茶具的用料大多為陶瓷,像是金屬類的茶具在唐宋以來並不多見。隻因金屬茶具泡出的茶,茶色、茶香、茶品皆不如陶瓷器具。所以在茶道雅桌上幾乎看不到金屬製品的身影。自唐代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茶具有:茶壺、茶盞、茶碗等。
茶壺
茶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究,但在唐代以前,茶壺已經存在了。唐代人把茶壺稱為“注子”,意思是說,從壺嘴向外倒水。差不多到了唐代末期,世人把茶壺的柄去掉,整個外形類似“茗瓶”,因為沒有手柄,所以茶壺的名稱從“注子”變成了“偏提”。後來人們把泡茶稱為“點注”,這即是由唐代茶壺“注子”的名字來的。
後來人們對茶道藝術愈加精益求精,對泡茶的時間,器具要求更加嚴格,必然的,茶具又需要改革和創新。比如,明朝開始看重砂壺,像是紫砂。這是一種對茶藝更嚴謹的追求。因為砂壺不留香,無論是否沸煮,茶色基本不會改變,所以在茶道藝術中,砂壺被視為最為適合的上品。據《長物誌》記載:“砂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
《陽羨名陶錄》裏記載:“供春,吳頤山家僮也。”吳頤山在金沙寺中進讀,供春在做家事閑暇時,曾偷偷模仿金沙寺中僧人以陶土搏抷,製作砂壺。這用陶土所製壺具煮的茶香氣持久而濃重。流傳出去之後,世人紛紛模仿,一時間,市上出現爭相競購“供春砂壺”之象。
供春本姓“龔”所以後寫成“龔春砂壺”。後來,有一個宜興陶工,用陶土或者是染過顏色的硇砂土來製作砂壺。開始那個陶工模仿的“供春”砂壺壺形比原版稍大,某次他去江蘇做生意,偶然間在茶館中聽見“諸公品茶施茶之論”,茅塞頓開,回宜興後又製作出了小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