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在10000年之前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由於中國地區的地域廣闊,不同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並不相同,在新石器時代的表現也有很大差別,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經濟文化區: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和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
新石器時代是距今9000—12000年的時期,在石器時代發現的陶製器具較少,大部分都是陶片,而且陶具的純度不高,其中多夾雜有石英砂粒,其製作工藝也是經過捏塑成之後進行烤製,工藝十分簡單,器具比較單調,並無任何裝飾。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湖南道縣的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等地發現了原始的陶製器具;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發現了距今約9000年的陶製器具。遺址中發現的器具可以證實,中國的北方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大多都是平底,而地區的不同造成了器具的製作方法和裝飾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陶製器具的發源和發展都是多元化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也就是距今7000—9000年的時期,陶製器具的製造有了很大的改進,製作方法采用泥片貼塑法和捏塑法,素材多以紅色、褐色為主,燒製的溫度較高,性能也比較穩定,不過因為受熱不均勻,器具的表層色澤不一樣,裝飾性也比較簡單,在黃河流域地區開始逐漸興起彩陶的製造。
新石器時代晚期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段時期製陶工藝在之前的基礎上得到了快速發展,製作方法得到了改善,開始流行泥條盤築法,陶器顏色還是以紅色為主,純度比之前有了提升,色澤純正,之後出現了黑陶,並且逐漸增多,裝飾也變得多樣性。彩陶開始在黃河流域盛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後段,製陶技術突飛猛進,產量增加許多,除紅陶之外,黑色和黑灰色陶器開始流行,風格素雅而莊重,裝飾增多,人們開始注重藝術性。在黃河流域,炊器普遍發展,人們開始使用範模製陶。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文化具有地域性。根據地域性發展速度的不同,陶器的發展也有所不同。東南地區包括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文化發展可以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東南地區的早期文化主要以繩紋粗紅陶為主,其特點是陶質粗鬆,具有明顯的原始特征。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比較豐富,陶製器具的原材料增加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紋飾增加了幾何印紋,繩紋紅極一時之後迅速沒落。陶製器具的製作還是由手工製成,形狀也有了較多的變化。
西南地區主要包括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西南地區的陶製器具發展文化速度相差很大,其中以四川的陶器發展最快,而貴州的陶器發展最慢。雲南的白楊村文化最具有西南地區的特色,陶器多為褐陶,不過中間夾雜著砂礫,質地不純。製作還是以手工為主,多采用泥條盤築法,胎壁較厚。器具的種類增多,以罐、缸、缽和帶流器為主,裝飾紋路處理繩紋外,增加了劃紋、點線紋、乳丁紋、線紋和附加堆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