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獅紋金花銀盤,上麵裝飾有鎏金花紋,銀盤是葵瓣形狀,盤子中裝飾有一隻嘶吼的獅子,盤子下麵有澆鑄的卷葉子一樣的三足,邊緣較寬,盤子的邊緣裝飾有牡丹花紋,屬於唐朝時期的盛食器具,於1956年在陝西省西安市的八府莊出土,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獅紋金花銀盤
由於受到當時西亞和中亞文化的影響,唐朝金銀器的使用開始普遍,7世紀,金銀器成為盛唐時期的流行器具。在唐朝時期書中已經對金花銀盤有所記載,指的就是鎏金花紋的銀盤。8世紀中期,江南地區的金花銀器製造業已經相當發達,金銀器的加工工藝已經有切割、拋光等複雜工藝,還有簡單的車床車間,當時的金銀器製造業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唐朝時期的銀盤帶足器具較多,一般都是三足居多,四足的比較少,迄今為止發現的唐朝銀盤帶足的有十餘件,其中保存完好的多是卷曲式的足。河北寬城發現的鹿紋菱花形銀盤、日本正倉院藏鹿紋葵花形銀盤、折枝花菱花形銀盤、內蒙古昭盟摩葵花形銀盤等銀盤都是卷曲式足這種樣式的銀盤都是取自於當時王公貴族所使用的器具。
中國境內並不產獅子,獅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和西亞地區。獅子是唐朝時期左右從西域進貢到皇宮,以供觀賞。不過當時的交通不便,加上路途遙遠,能到達中原地區的獅子少之
少,加上獅子的本身凶猛,並不易於捕獵馴服,在當時確實很難見到。直到絲綢之路開辟之後,唐朝和西域來往密切之後,西域的國家也向唐朝皇宮進貢了更多稀奇的動物,包括獅子,人們才得以普遍地看到獅子的樣子。唐朝文獻中有記載說在貞觀九年的時候,當時的康國進貢了一頭獅子,唐太宗命人作詩讚頌獅子,虞世南的《獅子賦》中說到“瞋目電曜,發聲雷響。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形象地描述了獅子的英勇和外貌,同時也在文中提到獅子在運往大唐途中的艱辛和不易。
唐朝時期的文化經濟發展到了空前的盛世,當時的能工巧匠不僅結合國流傳下來的器具工藝和文化,同時也結合了外來文化的長處,把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製作出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器具。使得當時的器具製造工藝和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獅紋金花銀盤就是在這種文化和技藝下製造出來的。
趣聞逸事
隋金扣玉杯
隋金扣玉杯,運用上好的和田玉製作,屬於敞口的玉杯,深腹,平底,口沿處有一圈金邊,其他處並沒有別的裝飾物和裝飾紋路,玉質柔和而凝練,簡潔的造型反而襯得玉器的小巧精致、高貴典雅,是隋朝時期玉器的代表作之一。
隋金扣玉杯是當時的盛水器具,於1957年在陝西省西安市的李靜訓墓中發現,現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收藏著。
玉器生產的鼎盛時期是在兩漢,後來時代變遷,東漢滅亡後,從魏晉朝向隋唐時期發展,迎來了玉器的低穀時期。此時的玉器產量甚少,不過這幾件玉器的製造工藝標誌了玉器的用途已經開始由裝飾品開始向生活器具發展。隋金扣玉杯已經擺脫了漢代玉器製造的局限性,已經向著實用和藝術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當時在玉器上鑲金邊的工藝很少,後來隨著瓷製器具的發展,器具的製造選用複燒的方法,碗口的地方不能上色,都是芒口,為了使碗具不那麼單調,人們開始用鑲金邊來改善,後來發展到即使碗口能上色也會在上麵鑲金邊以增加美感。白玉上鑲金邊,使玉器更加的精致、富貴,也有了“金玉滿堂”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