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生命之秘(1 / 3)

難道這時外星生命並沒有如它所言的深藏在王石的腦部某處沉睡?

難道這時它已經聚集到了足夠的能量而從沉睡中蘇醒過來了嗎?

“終於來了!”這一天終於來了!

王石想到這裏,心情卻是即緊張興奮,又擔心害怕。

聚集了足夠能量的外星生命會如何去複製它的軀殼,而且在複製完成後又該有什麼行動?這一連串的疑問於一瞬間湧現在了王石的心頭。

如果王石體內的能量已經足夠外星生命複製其軀殼的話,那它一定是已從沉睡中蘇醒,在複製完成後,它是否會就此回到它那遙遠的故鄉呢?

當初在北京的西紅樓樓頂平台,王石就已經感應到它對它的故鄉有著一種深深的眷念之情,因此,王石盡管知道它可能在一去之後就不會再回來,卻還是能夠理解,還是能夠支持它的返鄉之行的。

就王石所知,它已經擁有了永恒的生命,在這個宇宙中,應該沒有什麼它去不了的地方,但永恒是多久?是多少億萬年?或許,等它再次的回來,他王石早就灰飛煙滅了吧?

一直在默默的支持它、關心著他的朋友就要走了,而且是一去不再複返,永無再會之期——。

王石的心頭,頓時湧起了一陣離愁別緒,仿佛它就要離體而去了似的,隻覺著空虛虛的沒有了一絲著落。

在它離去之後,王石的那些異於常人的能力肯定會隨之而去了吧?

那麼,他將如何去應付即將來臨的世紀英雄杯大賽呢?不過,既使他就此失去了一切能力,失去了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他也不會有阻止外星生命返鄉的念頭和想法。

因為,他覺得外星生命給他的已經足夠,它已不忍心再對它有什麼要求,唯一讓它覺得遺憾的,是他還沒有勘破外星生命是怎樣的使他突破了人類生命壽元的極限而擁有了兩百年悠長的壽命的謎團。

如果能夠參透這個問題的奧秘,那王石才會覺得再無任何憾事了。

王石曾在南國大學圖書館內看到過一篇有關探討人類生命僅限的論文,那篇論文從遺傳學、病理學、臨床醫學以及生存環境等等角度探討了人類生命的成因,成長乃至衰老、死亡的全過程的因果關係,其論點也是獨具匠心,所以論文在王石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在虛擬世界裏,人類自從在三百年前經曆了一場堪稱是浩劫的世界大戰後,各國就一直努力的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國與國之間也盡量以理性和克製的態度來解決爭端,盡量不輕啟戰端。

因此自從那次大戰後,人類社會以有三百來年沒有了戰爭。

沒有了戰爭的威脅,人類就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對星外空間以及對其自身生存素質、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所以才成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成就了一個醫學昌明的時代。

當方心怡以這篇論文作為畢業論文交到導師們的手裏時,頓使那些資深的老教授們大跌眼鏡,他們在爭求了她本人的意見後以“方心”的筆名將其發表“醫學周刊”上,立刻就在國內外的醫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隨後,南國大學也將這篇論文作為學生成功的經典範例收錄到了圖書館,王石也是因為“方心”這個筆名而引起了注意,繼而按圖索引的找到了這篇論文。

要知道,構成人類生命最基本的單位是細胞,這在世界上幾乎以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識,但細胞會分裂,會成長,會衰老甚至死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細胞的這種從生長到死亡的過程和規律呢?

要是細胞不會衰老和死亡該有多好啊!

打個比方說,每天在街上我們都能看到行人在來往穿梭,在公司我們都能看到同事,還有在家裏看到親人和朋友,甚至在鏡子裏看到自己,在我們的眼裏,大家每天都是一個樣子,很難察覺到他們甚至自己會有什麼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指的是人體內的變化,外在的辯如某一個人可能每天換一套衣服,隻要看到他的人不是瞎子,無論誰都能夠看出他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是換了一套衣服的。

但穿衣和人類自身的健康、壽命是沒有一點直接關係的,不管某人穿一套什麼式樣的衣服去見人,他的身體到了該生病的時候、該衰老的時候,他都無法不生病、不衰老、不死亡的。

而決定這一切的,都是在他體內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的細胞活動,既使是在他成年以後身高不會再長高了,相貌不會再有什麼改變了,他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有生病、衰老甚至死亡的時刻。

大量的醫學試驗已經證明,細胞每分裂一次就要消耗一次能量,就要失去一些基因信息鏈環,就如同拿著一份剛剛打印出來的文件複印成千上萬次,到最後,我們就隻能拿到一份黑黑糊糊的複印件了。

而事實上,人體內因新陳代謝而分裂、死亡細胞的過程又何止成千上萬次?人體內幾乎每秒鍾都有新的細胞誕生,舊的細胞死亡,幸好在細胞分裂、死亡的過程中,細胞還有一項複製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