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不按套路出牌的武將——史思明(2)(1 / 3)

由於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在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除此逆胡!”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史思明馬上帶兵抓住烏承恩,搜出李光弼的書信以及寫有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賊將大怒,大呼:“我們都投降了,怎麼還對我們這樣!”烏承恩是個鬆包,咕咚跪下,說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幹的。史思明大怒,殺掉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反複,這個賊頭親手用棍擊碎這個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參謀的腦袋。

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僭稱大聖周王。

肅宗命令包括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內的九位節度使討伐安慶緒。肅宗本來想派郭子儀作統帥,但考慮到郭子儀和李光弼功業相當,不好安排,便不設元帥一職,而是另外立了一個觀軍容使的名目,居然讓一個叫魚朝恩的宦官充任。

這魚朝恩根本不懂得軍事,也不知他如何巴結,竟然獲得這樣一個美差,使得赫赫有名的九位節度使都要受他的監督。大家心裏自然不大服氣,再加上魚朝恩的瞎指揮,鄴城的戰鬥進行得很不順利。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忍不住一腔煩惱,親自督戰城上,不幸中箭而死。因郭子儀等掘開漳水灌入城中,又由於城中糧食已盡,安慶緒終於還是支持不住。但很快史思明又帶兵相救,幾位節度使共同抵禦,才勉強保住東京。九名節度使最後都上書請罪,肅宗一律予以赦免,隻是剝奪了臨陣脫逃的東京留守崔圓與河南尹蘇震的官職。三月,肅宗詔命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代替魚朝恩全權指揮。

郭子儀因為剛剛吃了敗仗,便未急著出擊。史思明於是趁機收集殘兵,駐紮在鄴南。而安慶緒則派人大搜官軍潰散之後留下的營地,得到大批糧食。有了糧食,安慶緒又開始不買史思明的賬。史思明派人對其進行嚴詞譴責,安慶緒又害怕起來,甚至對史思明稱臣。史思明回信說願意略去君臣禮節,改稱兄弟,且熱情邀請安慶緒前來歃血同盟。待安慶緒冒冒失失地帶著四個弟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史思明卻換了態度,將安氏兄弟賜死,而將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處斬。

之後,史思明帶兵進入鄴城,收降安氏遺眾,留下兒子史朝義駐守,自己還回到範陽,五月,更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年號順天,立妻子辛氏為皇後,封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周摯為宰相、李歸仁為將軍,改稱範陽為燕京。

邙山之戰,被兒謀殺

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史思明軍在洛陽北麵的邙山,擊潰唐兵馬副元帥李光弼部的作戰。史思明占領洛陽後,與據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發起多次進攻,均被唐軍挫敗。

史思明為誘使唐軍離開河陽進行野戰,派間謀散布:“洛陽將士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擊之可破”。陝州觀軍容使宦官魚朝恩倍以為真,多次上奏朝廷。唐肅宗便下令李光弼反攻洛陽。李光弼上書朝廷,指出“賊鋒尚銳,未可輕進”。

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剛愎自用,部下多恃功不法,以往郭子儀寬厚曲容之,而李光弼治軍嚴整,懷恩害怕光弼,極力設法擺脫他的管轄,因而附和魚朝恩,認為東都可取。由於仆固懷恩的支持,唐肅宗對魚朝恩的建議更加深信不疑,於是相繼遣使,催李光弼出兵。

李光弼不得已,隻好下令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自與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會同魚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衛伯玉進攻洛陽。李光弼命令仆固懷恩依托邙山據險布陣,但仆固懷恩卻布陣於平原。李光弼指出:“據險列陣,可進,可退;若在平原列陣,一戰不利就會全軍覆沒。”命懷恩移陣於險要之地,又被仆固懷恩拒絕了。史思明乘唐軍列陣未定,突然發起攻擊。